熱門:

2019年12月13日

管理新思維

百年企業再創新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聯席主任)

主持:陳志輝、潘國英、黃嘉卉、程潔明

嘉賓:鍾偉強(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

 

陳 陳志輝  潘 潘國英  黃 黃嘉卉

程 程潔明  鍾 鍾偉強

 

程:EMBA 2019屆的同學早前到德國考察創新之道。為何你們選了德國?

黃:有見德國有許多百年企業至今仍然不斷創新,並沒有遭時代淘汰,反而更屹立不倒,能開創下一個百年,因此我們希望前往取經。

潘:我們考察了拜耳藥廠(Bayer),它創立於1863年。早年它生產染料,後以製藥聞名於世,而最新方向則是發展生命科學。由染料變為製藥本已十分有趣,他們製作染料時衍生了許多沒有用處的副產品,便對它們加以研究,發現有的富有藥用價值。造藥多年後,拜耳投身食品與生命科技行業,希望在治病以外,從源頭入手,以食物來改善人類的健康。

從製藥到種子研發

陳:這個案例能帶出「源頭創新」的概念,可否請鍾副局長為大家闡述?

鍾:拜耳不是單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它的營運不是為了製造藥物,而是希望解決人的問題。它會從根源處着手,着眼人的整體健康。所以食物便很重要。最近它便研發種子,從栽種入手,改善人體的吸收,並避免造成長期病患。它知道單純賣藥並不一定對健康最有幫助,更好的做法是預防疾病。拜耳可說是源頭創新的表表者。

這種創新精神對企業變革十分重要。香港的大學也善於從源頭創新,而德國這種大型經濟體則有許多優秀的大學和企業,值得我們借鑑。

陳:為何他們會有這種思維,能夠由製藥變為研究種子?

鍾:德國企業的眼界開闊,不會只局限於原有的業務。他們看到人的健康、動物的健康以及植物的健康均是環環相扣。有好的種子就能種出好的作物,動物也吃得高興,人也變得快慰。

陳:拜耳為此耗資625億美元併購美國種子公司孟山都(Monsanto)。一般藥廠只會併購藥廠,但它卻併購食品工業,旁人如果不理解源頭創新,或會摸不着頭腦。

鍾:這是管理新思維。管理層如何才能從策略上去顛覆整個產業?併購金額尚屬其次,重點在於他們的管理層有這種創新意念,並願意大膽嘗試。這宗併購肯定會是商業史上的重要一頁。

程:會否因為時下的人更注重健康,所以拜耳較其他行業更容易實行創新?

潘:企業要能持續發展,就不得不進行創新和轉變。我們參觀時,也觀摩了他們如何向員工推廣創新的文化。公司裏有創新教練,會前往不同組別,教員工如何跳出框框,改變現有做法,從而推動員工在公司由下而上地實行創新。就算創新失敗了,公司也會鼓勵員工再接再厲,那樣成功個案便指日可待。

陳:據說同學在拜耳還看到另一項創新,就是研究音樂。

鼓勵員工實行與探索

潘:他們鼓勵員工尋求創新方法以加強藥物療效。有員工便提出可播放適當音樂,後來透過研究,發現那的確能改善病人的情緒,故建議某些藥品可配合音樂服用。

陳:這也是源頭創新的事例。有時吃了藥,是你感覺上醫好了,還是實際上醫好了?這可是兩回事。正如你不感到痛楚了,那是否等同痊癒?但原來你心境仍不祥和,脾氣總是暴躁,藥物只是把癥狀壓抑了,但神經線仍然緊繃。只有從源頭入手,拜耳才會想起要研究音樂。

DHL拓路線搜尋系統

陳:在德國參觀的另一機構是DHL,你們從中學習到什麼?

黃:它除了能秒速量度貨物的大小和重量,也投放了很多資源於大數據。它開發了一個自動路線搜尋系統,其資料庫儲存了大量地址,當派遞員掃描貨物上的地址,系統便能馬上給他一條最快捷的送貨路線。

陳:有些路線比較複雜,只靠人腦未必能想到最適切的路線。還有其他例子嗎?

黃:DHL不斷探索未來的物流方案之餘,還為環保出一分力。他們致力於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怎樣才能做到?其中一法就是在最後一里路程採用單車送件,那便能減省能源。

鍾:這些公司會採取長遠策略,2050是數十年後的事,相反對香港公司來說,五年或十年計劃已被視作長遠。創新本來就不能只是一時興起,而是要持之以恒。而他們的管理人員有承擔,即使20年後的世界尚難預測,但仍會為此作出承諾。香港政府也有類似的《2030+策略》,以長遠思維應對氣候變化。

陳:單車當然對環境有益,對企業營運可能也有好處,但到最後它還對送貨員有幫助。都市人總是進食過量,消耗不足,身體積聚了太多熱量。有些人選擇用藥物或療程減肥,卻不肯定有沒有副作用,而最自然的方法就是多運動。DHL這種做法是基於綜合考量,已超越了純粹的商業考慮。從源頭創新的角度出發,其源頭是天人合一的觀念。我們為何要到德國考察?就是要向這些高手吸取經驗。我們的眼光不宜只片面地停留在生產、銷售、獲利這種流程。

程:聽眾Eddy問道,成功的德國百年企業是否有共通點?當地中小企的發展又是怎樣的?

鍾:許多德國中小企也是成績斐然,例如不少炊具和餐具品牌均來自德國。雖然它們並非規模甚大,但也不乏百年老店。它們的特點在於工業技術先進,大型企業已找出多種best practices(最佳做法),中小企也會向這些榜樣學習,那令德國成為一個出口強國。香港同樣有許多成功經驗和技術,我們也要與中小企分享,讓它們在工業4.0的年代踏上創科快車,產品能夠順利打進國際市場。

陳:在這個過程裏,你認為政府也有角色嗎?它需要推出相應的政策嗎?

鍾:為推動香港再工業化,政府在人才、資源與技術等方面均會助中小企一臂之力。中小企的研發能力可能有所欠缺,有見及此,政府資助了五所研發中心,在不同領域協助中小企提升技術。

程:DHL放眼2050年,這對中小企來說是否有點遙遠?你應為它們應該達成哪些較短期的目標?

鍾:它們要嘗試運用科技,但這不是為科技而科技。在工序上,它的技術要迎合目前的巿場和環保要求。生產力促進局等機構能為中小企提供技術支援或顧問服務。資源方面,我們亦設有科技券等資助計劃,協助它們購買這些服務。我們會多管齊下幫助中小企。

陳:有聽眾問道,我們怎樣知道某項創新對人類確實有益?從政策的角度,你怎樣看這個問題?

鍾:過去幾十年,香港的成功正來自創新精神。只是現在人們對科技不太熟悉,因此我們要多下功夫,鼓勵人們擁抱科技,而非對它望而生畏。科技是要運用的,運用得宜就能令產品和服務更上層樓。我們也要努力把創新演變成實際產品,打破學術和商業之間的壁壘。創科局的工作就是打破壁壘,加強產學研之間的協作。

程:你們又有沒有一些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已能多接觸科技?

鍾:我們推出了實習研究員計劃,給大學生實習機會,讓他們在學校學習之餘,也可接觸業界的最新應用。說到底最重要還是人,沒有人才,又怎能創新?我們要讓人們從小就明白科技的好處,並促請商界給年輕人發揮的機會。透過多方面配合,香港將能培育更多創科人才。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12月15日題目:證券業的危機與轉機;嘉賓: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徐聯安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