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22日

管理新思維

企業勇握契機 迎難而上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聯席主任)

主持:關志康、李靜宜

嘉賓:岑濬(新海能源集團董事總經理)

 

關 關志康 李 李靜宜 岑 岑濬(Lawrence)

 

李:每當跟生意人聊起,他們多會說今年境況艱難。然而,這並非現今獨有的事。

關:甚至可以說,容易的生意本來就不存在。假如生意容易做,就會很多人入行,結果便競爭激烈。今天的嘉賓Lawrence會現身說法,談談企業如何面對困境。你從事的行業對一般人較為陌生,經營液化石油氣(LPG)。

岑:大家的印象可能來自小時候,當年家中沒有煤氣,就用瓶裝石油氣。時至今日,它也成為汽車用的汽油,香港許多的士採用石油氣,司機不時會說「是時候去入氣了」。香港接近四成汽車的石油氣由我們供應。畢竟我們在2006年已成全中國最大型的石油氣轉出口商。中東的石油運到我們的保稅倉,就大船轉細船,把其運到香港、越南和菲律賓。過往香港依靠新加坡運石油氣過來,現在就節省了物流成本。

關:那小時候用的瓶裝石油氣,現在還普遍嗎?

岑:仍然很常見的。山頂、舊區很多房屋仍然採用,畢竟舊式屋宇還沒有煤氣管道。不少食肆的廚房也是使用瓶裝石油氣。

把握時勢收購能源業務

李:一般人不會投身甚至創立這門行業。你是怎樣入行的?

岑:其實很多業務都是收購回來的。2003年我們首度踏足這門業務,收購了廣西一家瓶裝石油氣企業。他們遇上債務問題,拖欠銀行200萬元人民幣,而我的家族生意本來從事電子,認識這些銀行,就決定把石油氣公司買下來。第二步我們在廣西桂林向大型國企租用瓶裝石油氣倉庫,以便進行分銷。畢竟石油氣是危險品,不能隨意擺放。

到2003年底,香港某家大型銀行代表日本人出售他們位於珠海的深水碼頭。那是一個機遇,讓我們整合產業鏈。2003年,巿場銀根短絀,才能撿到便宜,比自行興建碼頭還要省錢。

關:可是你也需要很多資金吧。

岑:我們是上市公司,便在2004年批股集資。許多日本基金也願意投資,畢竟他們熟悉碼頭業務,而且知道我們向日資收購,也較感安心。當然,日本人願意出售,源於經營狀況欠佳,其時市場競爭白熱化,因為有很多國有企業的煉油廠落成,供應增加,進口量便萎縮了。加上那時廣東省的工業仍較為落後,使用的是較污染的成品油,而不是石油氣。但我們相信工廠會逐漸進行「油改氣」,未來石油氣業務會有起色。

關:回首過來,你能以低價入手碼頭,是出於運氣還是眼光?

岑:說實在是被迫的。不收購碼頭,公司就無法向前發展。但眼下的確有困難,而辦法總是被困難迫出來的。那不是壞事,畢竟我認為人太安定,很容易就會死於老定(笑)。我們的倉庫很小,容量僅2000噸,而旁邊又有另一家富可敵國的外資石油公司與我們競爭,倉庫容量有50000噸。他們在中東入口優質燃氣,而我們當時仍只從台灣入口質量較次的燃氣,僅供民用。看上去強弱懸殊。

我們這些從事輸送氣體的,競爭着眼點主要就是物流成本。那我們要怎樣取得突破?情急之下,我想到了聯合採購,以減低進貨成本。當時我找到兩名大型客戶,分別是珠海一個大型零售商和廣州一個大型的汽車加氣零售商,與他們夾錢買石油,這就是聯合採購,用的就是我們的碼頭。

關:這就像團購一樣,以較便宜的價錢大量入貨,然後迅速散貨。你們還有什麼方法增進競爭力?

岑:我們透過聯合採購賺到一點錢,便逐漸擴大倉庫容量。但當時的問題是巿場進口量萎縮,我一定要發掘客戶,增加自己的銷售量,故多跑工業客戶,例如空調廠、陶瓷廠。我們還想到出口,把石油氣賣到香港。我們要想盡辦法拓展銷售量。

其實我們不過是做搬貨,賺一點微利。我常說我不能預知下周的恒生指數,那就穩紮穩打,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們努力節約物流成本,達到全行最低。比較我和旁邊的外資同業,假如我們同樣每年賣80萬噸石油氣,他們的倉庫全年就只周轉了4次,但我們則周轉了255次。我們善用了手上的資產,達到貨如輪轉,所以每噸的營運成本比他們少許多。

李:小型企業往往認為自己無法在成本上與巨擘匹敵,但Lawrence說明了可以用周轉率來抗衡對方的龐大資產。最重要還是懂得變通。

關:香港奉行「大巿場,小政府」,在香港營商主要只須注視巿場;然而在國內做生意,卻難免要留意國內的政策。政策曾令你改變營運方針嗎?

善待客戶助吸優質資產

岑:2007年廣州政府宣布所有的士和巴士轉用石油氣,對我們是很大的機遇。而當時國家同時實行了宏觀調控,銀行減少融資,不少企業頓時缺乏流動資金。我們便盡量在財政上支持客戶,讓它們賖賬。假如我們不幫助客戶,它無法渡過難關而倒閉,長遠我們便失去了一個買家。

有危必有機。當我們用心幫助客戶,到他們想把公司出售,第一時間也會想起我。尤其我們本身是決策者,假如他們要賣給跨國石油企業,對方還要向外國總部層層上報,根本無法迅速協助他們周轉。2008年金融風暴,我們便有機會收購下游企業。一家汽車加氣企業因周轉不靈,便把業務賣給我們,而它的加氣站都設於巴士總站。其他石油同業也很詫異,那等同我們把廣東省最大的客戶買下來,石油氣不用再愁沒有出路,產業鏈的上下游得以進一步整合。

這次收購花了18個月,畢竟當時籌集資金不易,要盡力向投資者解釋,我幾乎每天早上都帶一名新的投資者去參訪這些汽車加氣站,告訴他們業務很穩定,巴士不會無故停駛,每天都會來入油,銷售量很有保證。

李:金融風暴期間,巿場頓失信心,因此也造就了你入市的機會吧。

岑:是的。很多人「寧買當頭起」,但畢非德卻教我們,當別人恐慌時就貪婪。人心惶惶之際,正是人棄我取,以低位買貨的時候。我看好這些加氣站資產,希望長期持有,欠的只是入市時機。

加氣站也呼應了股神的另一種智慧。石油氣是危險品,政府不會隨便批出新的牌照。我們入行17年,政府都沒有批准過成立新的石油氣碼頭營運商,全中國一直就是十個營運商。那就如同畢非德所說,我們的生意有護城河。這也是我們對這項投資充滿信心的原因。

關:由小型生意逐漸茁壯成長,期間你會怎樣處理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岑:汽車加氣到近年也有變化,有的汽車改用天然氣,巴士則陸續改為電動車,甚至使用氫氣。政府的目標是使能源組合變得多樣化。為此,我們也在自身的加氣站,設置廣東省首個氫氣加氣設施,滿足新需求。做生意本來就要跟隨巿場步伐,更不用說政策的步伐。我們要改變自己,管理層的職責是什麼?就是要管理各種變數。如果只需要一條方程式,就能持續獲利,那樣每個人都勝任做老闆吧。

關:過往你迎難而上,而今天不少生意人尤其飲食和服務業面臨重大挑戰,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你對他們有何寄語?

岑:很多人說要堅持,但有時也要改變自己。做生意最擔心的是沒有巿場,果真如此,就非轉身不可。當生意門可羅雀,你要改變業務,甚至針對另一個巿場。世上的巿場並非只有香港,廣東省、珠三角未嘗不是一個富有發展潛力的巿場。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2-4pm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11月24日題目:百年企業再創新;嘉賓:創科局副局長鐘偉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