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
兩位欄友早前分別撰文指出,香港缺乏經濟自由,今日筆者想講講經濟自由與創意的關係。就如兩位欄友所說,雖然香港多年來在傳統基金會等經濟自由的排名榜上名列前茅,但只要仔細看清楚的話,香港其實有不少行業(例如教育、交通、房屋和醫療等)都受到政府的有形之手干預,反映香港經濟亦有國進民退的情況,又可視為政府對市民管治的其中一種手段。撇除政治方面的解釋,筆者認為政府對經濟的各種干預會對港人的創意帶來負面影響。
擁有壟斷權的企業自然會以逸待勞,不思進取,久而久之尋求創新的意欲會漸漸消失殆盡。香港的電視行業是一個好例子。70年代香港政府引入佳藝電視為電視行業帶來競爭,結果佳視成為全世界第一間改編華文武俠小說為電視劇的電視台,到後來佳視倒閉,亞視仍在1990年代偶有佳作引入,或製作一些大台缺乏的電視節目,再到現在一台獨大,還有多少人仍然會留在家中「欣賞」大台千篇一律的「膠劇」﹖甚至乎,在人人上網睇劇的年代,大台是慢了多少拍才推出自家的網上平台?
壟斷勢礙新發展
除此之外,壟斷者亦有各種誘因阻礙其他公司進行創新,以防止競爭的出現。香港政府自90年代起便再發出新的士牌照,人口增加和市場擴大,加上供應短缺,市區的士牌的價錢在前幾年的高峰期達700萬元以上。Uber的出現當然對的士行業構成威脅,近年市區的士牌已由前幾年的高位下跌超過10%,至目前不足600萬元,我們更看到的士業如何為了保護自身的壟斷地位,而不斷向建制及政府游說要完全禁止Uber。
當然,電視業和的士業佔香港GDP的比率不大, 即使這兩行業的壟斷窒礙了創意,對香港整體經濟的創造力應該影響有限。不過,正如張五常教授在十多年前提到,由租務管制到現時為香港一半居民提供住所的公營房屋,再到政府手擁100%控制權的土地政策,香港的房地產市場的確隨處都可看到有形之手的影子。
相信大家不會否認香港的土地政策是樓市價格高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這高樓價與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創意又有什麼關係呢?一個可用來量度一個地方的創意指標是當地人創業的比例。眾所周知,絕大部分的新公司都不能捱過一年。換句話說,創業必要有心理準備和本錢蝕一筆。即使有幸逃過「執笠」的命運,開始時也需要用來「捱」日子的創業資金。今天上車盤的價錢隨便都要500萬甚至600萬元,即使有幸可借到九成按揭,加上印花稅和其他如律師費及經紀佣金等雜費,年輕人沒有100萬現金根本沒有上車的資格。
100萬現金是否足夠創業,就因人或因行業而定,但肯定的是,上車入場費以幾何級數上升的同時,創業與上車亦漸漸變成魚與熊掌的關係,頗難選擇。的確,人生的目標絕不應只是上車,但高昂的上車入場費多少會令一部分沒有樓、沒有背景卻創意無限的年輕人選擇不去創業。
創業指標續下跌
根據香港的統計資料,在30歲至39歲這年齡層的中年人裏,能夠做僱主(創業的一個指標)的比例由1976年的4%,慢慢上升至1996年的7%,但在2014年已跌至2.5%。這是否全部與香港的高樓價有關?筆者沒有做過仔細研究,所以不敢肯定,但現時希望「與年輕人同行」的特區政府卻有需要就這課題多作研究。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企業勇握契機 迎難而上 |
上一篇: | 硬脫歐機會微 英鎊走強在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