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12日

THE LEX COLUMN

私人公司欠透明 投資須格外留神

在目睹過辦公室租賃初創公司WeWork遭受的恥辱之後,散戶投資者是否仍要投資科技初創公司?美國證交會(SEC)似乎認為他們仍會這樣做,主席克萊頓(Jay Clayton)稱,私人公司投資渠道不足的問題愈來愈令人關注。

的確,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投資矽谷初創企業的唯一途徑就是等它們招股上市(IPO),但IPO市場今時不同往日。

私人集資愈來愈容易,令初創企業失去IPO的迫切需要,寧可繼續保持私人持股。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指出,在2006年至2017年間,美國由私募基金支持的公司數量增加了一倍,而同期上市公司的數量減少了16%。

美國目前只有身家達到100萬美元(不包括房產)或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的投資者才能參與私人投資。開放私人投資市場可能需要調整這個界定,或者向非認可投資者提供其他渠道,例如SEC一直研究一種可以滙總投資的基金架構。

然而,有能力做某件事並不意味就應該那樣做。私人公司不需要滿足股票市場的披露要求,投資風險高得多。有英國「股神」之稱的明星基金經理伍德福德(Neil Woodford)的慘況就是個好例子。他的信託基金Woodford Patient Capital Trust當初成立是為了投資未上市的初創公司,如今由於這些公司價值暴跌,導致基金出現巨大的資產淨值折讓。

創業並非靠一顆雄心就能成功,美國大約六成的初創企業都以失敗告終,而幸存下來的也提心吊膽,因為當投資者獲得知道他們的實際財務表現時,估值可能會被大幅削減,WeWork就是最好的教訓。

這家初創企業按IPO要求披露財務資訊後,被發現負債超過200美元,但又沒有轉虧為盈的可靠計劃,最終其備受期待的IPO被迫取消。由此可見,上市公司的財務資訊披露要求仍是有效的壓力測試,SEC實在不應鼓勵散戶投資者將之忽略。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