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1月4日

華菁Debate

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可行嗎?

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融合了金融、科技、航運、貿易,以及各類新經濟、新產業的世界級灣區,集中了華為、騰訊(00700)、大疆、港澳金融、服務業巨頭和科技獨角獸,提供大量就業和創業機會。對於香港青年是否可在大灣區創業,如何在大灣區創業也已成為近年各個場合討論的熱點話題。有人認為可行,因為政策支持,天時地利人和;有人提出反對,因為文化差異,認知不足,風險難控;也有人持觀望態度。

針對這一話題,我們此次邀請了9位不同背景的在港青年,他們分別來自福建、四川、廣東、香港等地,大家對於創業是否可行觀點不一,就此展開辯論和共創。

蘇曉鵬

觀點: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可行,但需要建立鼓勵機制和一條龍的標準化便利措施。

不同圈子的香港青年在需要、心態上很不同,針對不同人群,可採取靈活的宣傳方式來讓他們了解大灣區創業的可行性:

1)對內地不了解的本地青年、學生,要有針對性宣傳及方式。需採用本地青年常用的社交網絡平台進行宣傳,或者在內容上進行創新宣傳,例如可在體育競技、全球認可的學術內容(物理化數等均可)等方面,用優秀學校競賽方式來激發交流頻率。

2)對有意去內地創業的香港青年,一是要有宣傳到位的一條龍和標準化便利措施。兩地法律、銀行、KYC等基本規則不同就影響了創業人士的動力。建議香港政府選擇一批獲認證、有針對香港企業經驗的中介機構,規定中介費的上限,為香港青年服務。

二是推動兩地專業機構的資質互認。具體例子是公證服務方面,香港的公證律師與內地的公證律師的資格是不互認的。

同一份文件需要公證兩次,不但律師費很貴,時間上也會造成不必要的延誤。對於初創公司,成本與效率是企業能否成功的非常決定性的兩個元素。建議針對香港到內地的初創公司,有一系列的先嘗試,後完善的制度,鼓勵創新創業。

三是要樹立典型成功案例,明顯體現香港創業公司來大灣區在客戶群、銷售、產品乃至公司價值上的巨大進步。就像當年阿里、騰訊的故事,對中國互聯網的創業起到了極大的激勵作用。

3)對想吸引來大灣區工作的一般香港青年,要讓他們對落地大灣區的長遠有憧憬,能看到中長期的政策,無論在工作前景、兩地享受的相關福利待遇的互相轉化及對接,子女上學兩地的接軌,養老體系的對接等。「比如五險」一金制度在內地實施,MPF制度在香港實施,去大灣區發展的香港青年應該跟哪一套制度?

綜上所述,政府支持、政策扶持、戰略意義重大、產業發展快速、市場潛力無限等,是粵港澳大灣區吸引香港青年創新創業的主要亮點,同時創業實非易事,文化差異、創業門檻、政策接軌、對內地認知不足等,也是橫亙在香港青年灣區創業路上不能迴避的問題。這對於政策制訂者、僱傭者、就業者、創業者都是值得探討和加快速度了解和解決的難題。但無論如何,我們始終相信,只要願意思考、執行和付出,青年可創造無限可能。

Michelle Bi

觀點: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可行,並且無論成功與否,創業的寶貴實踐都有利於他們積累經驗,為更好的融入中國發展以及尋找合適機會提供基礎。

目前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創業大環境的改變及中港兩地的文化差異,都為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帶來挑戰。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產品的火爆必須基於對於當地消費市場的充分調研、深刻理解及準確把握。

以文化產業為例,內地和香港網絡流行文化的差異以及「笑點」不同,導致香港影視人出產的電影劇本難以滿足內地觀眾的觀影需求,因此難以走上大熒幕。大灣區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港珠澳大橋、廣深高鐵)還是在政策優惠(例如所得稅、住房保障、醫療保障)方面,都能為初創企業提供良好的平台,並且能夠接觸較多的專業投資機構,更快地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投放市場。創業實非易事,但創業的寶貴經驗可以幫助香港青年加深對消費市場的調研、理解及把握青年,積累與各種背景的投資人溝通的經驗,了解產業運作、市場營銷和團隊管理,從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唐達

觀點:從長遠來看,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可能性;不過短期來看,還很有挑戰。

首先,對於去到大灣區學習、工作、生活和創業,香港青年還有疑惑,動力不強。其次,現在內地創業的整個大環境相信也在調整的周期中,很多創業公司和項目也遇到挑戰。

建議首先還是要增強香港青年對大灣區的了解、交流、參與、融入。特別是青年創業者關心的法規制度、稅收、租金、人力、市場特點、政府政策;加強教育和宣傳,方法上用香港青年熟悉的形式和網絡渠道,然後增加青年通過學校、公司、行業協會和機構的兩地雙向交流。也通過和大灣區掛鈎的獎學金、比賽、研究、項目基金、行業協會的項目合作,政府專項基金,來推動這種了解和參與的動力。對已經參與或有意參與大灣區的,給予扶持。打造成功案例,明星企業,起到宣傳─促進的良性循環。

洪千茵

觀點: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的可能性不大,除非資本非常雄厚。

早期的電視節目中,有很多銷售大灣區樓盤的廣告,邀請明星代言,有許多優惠吸引,比如給多少錢便可做業主,或買樓送兩地車牌等。但是聽說有很多人在大灣區投資買樓,結果不知道為何就變成了爛尾樓,資金也被人捲走了,房子收不到,投訴無門,這給香港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這些不好的印象是由於大家互相不了解導致的,要破除相互間的訊息不對稱,需要增進彼此間的了解。那麼如何說服他們去他們不了解的地方投資和生活呢?所以我覺得大灣區可能更加適合也更能吸引退休人士,想做「開荒牛」的話,就要有信心去打持久戰,資本要雄厚也是大前提。

結語:

機會總是與挑戰並存,這一句話用在大灣區發展上尤為合適。上述幾位青年既看到香港年輕人在大灣區創業的無限前景,也指出創業將面臨的困難挑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未來終究是屬於青年的,祝願灣區與他們一樣朝氣蓬勃,永葆活力。

二之一.待續

 

本欄文章由香港華菁會提供,該會由一群內地成長,海外求學,在香港發展事業的青年精英組成,現有會員超過500名,來自香港各行各業。本會以「心繫祖國,服務香港,促進和諧,弘善崇德」為宗旨,參與舉辦了一系列在香港和內地具有影響力的青年活動,希望通過滙聚青年的力量為香港長遠發展和國家的繁榮穩定做出貢獻。

近期,整個香港正接受嚴峻的考驗,本會更加希望肩負起溝通內地與香港青年發展和訊息交流的橋樑作用,增進兩地青年的了解,促進香港及內地之間的深度交流,分享真知灼見。

香港華菁會主席 陳爽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