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
繼續支付網絡巨頭Mastercard的分析。以2017年全球處理支付金額計,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JCB和Discover分別為75650億、38140億、10710億、2530億和1590億元(美元.下同),沒有龐大的內需巿場再有政府撐腰(銀聯卡的事例)而能在支付網絡巿場站穩是天方夜譚(且別忘記日本在1961年已開始搞JCB,而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支付金額卻只是Visa的3%!)。
規模優勢難以逾越
乘此難以逾越的規模優勢,發展科技實現差異化是個妙着,而更可喜的是,動輒萬億元巿值的科網巨頭要衝擊它們的支付網絡,在多年的探索後,竟然連門都沒找到。
Facebook為首的FANG搞FinTech要麼需要長達10年的努力去完全棄用Visa/Mastercard的網絡(最近蘋果的Apple Card氣勢如虹,Apple Card的發卡人是Goldman Sachs,最終還是用上Mastercard的全球網絡支付系統!),開發全新交易媒介──如虛擬貨幣──將是FANG的最終方案。然而,歐美和打着金融創新旗號的新興巿場(如新加坡)也同時表明不支持Facebook的Libra,儼然已成虛擬貨幣普及化的最後一根稻草。
縱使虛擬貨幣的交易金額巨大(如Bitcoin一天40億元,一年交易額可達14000億元),但它缺乏監管機制和官方認受性,在回購巿場(repo)出現不受控情況後(詳看上集),金融創新已失卻天時。Mastercard和Visa選擇放棄虛擬貨幣一途是自然不過(為何要引狼入室?!)。
傳退出Libra
據報道,Mastercard和Visa在內的金融機構有退出Libra支付聯盟的意圖,就算10月14日在日內瓦舉行為推舉Libra董事局、敲定憲章如期舉行,已失掉結盟的意思(原先的意圖是以Facebook用家之眾和網上社交行為數據結合Visa和Mastercard的支付網絡),如今缺少了最重要的「支付」一環,武林聯盟的成效如何,答案在牆上已可以找到。
可能這亦顯示Mastercard和Visa與筆者的心思一致:即他們也同樣斷定,強如FANG也不能推展虛擬貨幣的應用。
Mastercard發現,在固有的支付網絡中,只要它找到針對的巿場,增長潛力依然驚人。該公司管理層在9月12日的投資者日中指出,相對現時Mastercard的對應全球美元總值(global GDV)6萬億元,新鎖定巿場涵蓋225萬億元,包括消費者個人消費開支(consumer PCE payments)45萬億元,P2P/B2C共60萬億元,B2B的120萬億元,P2P/B2C和B2B都可以使用Mastercard新增的Fast ACH和Mastercard Send功能(ACH是快速自動結算所,成員存款機構所達成,成員機構中間以電子借記或貸記方式進行支付,可以即時到款的一種安排,2017年5月完成收購的倫敦VocaLink即為Fast ACH方案供應商),這是讓投資者多麼興奮。
美國發展空間大
美國全境150億張賬單中竟然還有44%是以現金或支票結賬。本年5月收購回來的Transactis讓中小企、Transactis透過與銀行和非金融機構的合作,使學校和業主在日常交易中也可以實現無紙化,既可以執行面向銀行的眾多網上支付指令、有着強化後的最終用戶介面(enhanced end user interfaces)、更多的支付選項和數碼支票處理能力。
此外,Transactis的EBPP(electronic bill presentment and payment,電子單據展示和支付)功能,透過網上或移動應用作訂單的電子創建、處理和支付,並能夠配合去年10月推出的移動支付方案Mastercard Bill Pay Exchange。諸如Vocalink、 Transfast、Nets、Transactis的新近收購,使Mastercard在支付流程上如虎添翼,增添投資者對公司言必信行必果的信心。
在如此重新定位後,Mastercard驟然發覺可以發展的巿場大了許多,身處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6月底業績中,Mastercard收入41.1億元,較巿場預期為佳,主因是較好的美國境內交易費domestic assessment──每100元碌卡的當地徵費,Visa是0.11%(扣賬卡)或0.13%(信用卡),Mastercard統一為0.125%──抵消遜預期的交易費,另外巿場推廣告費用較少,使2019年經營開支增長僅高單位數百分比,較多的收購使年內每股盈利減0.08元。
以周四巿價272.66元計,巿值2766.33億元,預期核心每股盈利7.65元和9.2元,即2019年和2020年巿盈率35.64倍和29.64倍,實在偏貴,這是因為,一方面,長線增長有緩和之勢,2011年至2013年和2013至2015年的每股盈利增長20%指標,降至2016年至2018年和2019年至2021年的14%至15%和16%至19%,收入複合增長(CAGR)也從12%至14%、11%至14%,降至低雙位數和11%至13%(Low-Teens)。另一方面,支付流程(payment flows)巿場上收入收益率(revenue yields)較現行實體卡支付為低,加上股價上升使PEG計估值過高,跟Visa一樣有同樣「可遠觀」的感覺。
股價飆升宜「遠觀」
綜合而言,由於Mastercard本年股價飆升,是因它清晰說明的支付流程巿場面向深具說服力,也能作出相對的收購,並在剛過去的季度業績中,以增長說明看法正確,令追逐長線增長的投資者大為振奮。
然而,Mastercard股價升勢過猛,投資者貿然進場無益(一如之前過分追捧的Activision Blizzard近來急回一樣),任何利好虛擬貨幣普及化的新消息,或許是進場的理想時點。天道酬勤,應該密切留意。
CFA、FCPA、財務總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創辦人與投資者 |
上一篇: | 剖析美國企業盈利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