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9日
根據維基百科,「發水樓,是香港地產發展商進行利潤最大化的手段。」從經濟角度看,發水樓是一個虛構故事,一個虛構的鬼故事。
暢銷書《人類簡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的作者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可能是今天影響力最大的公共知識分子,他亦是歷史學家、演說家、以色列人、同性戀者,能夠把人類歷史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普及,多少是時勢造英雄。赫拉利提出智人(Homo sapiens)今天之所以主宰地球,關鍵原因是我們擁有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根據赫拉利的看法,宗教是虛構故事,金錢亦是虛構故事。好的虛構故事,為人類帶來好的影響;有問題的虛構故事,則為人類帶來問題。從經濟角度看,「發水樓」是個虛構的鬼故事,是「地產霸權」這個更宏大更詭異的虛構故事裏其中一章。
發水樓屬虛構鬼故事
根據維基百科,發水樓的故事是這樣的:
「發水樓是地產發展項目出售建築面積比可建建築面積多。香港原本賣地早有規限地皮有地積比率,由屋宇署作出定義。不過,建築事務監督有特權豁免某些建築部分不計入總樓面面積。現實,香港發展商利用此等酌情權,從中獲取更多收益。
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開始,就出現共黨官商鄉黑勾結情況,有大量發水的屏風樓出現,例如一手樓盤建築面積通常包括:私人會所、加寬公用走廊、平台花園、兒童遊樂場、物業管理處、緊急救援車輛通道、訪客泊車位、垃圾房、電梯大堂、電梯槽及後樓梯等公用部分。發展商能夠申請豁免此部分樓面面積,但另一方面就能夠銷售此等豁免面積給小業主,造成不公平現象。
礙於市民普遍對發水樓的不滿,政府最終於2011年4月1日起,屋宇署推出限制樓宇總樓面面積寬免不超過10%的作業備考,限制各發展商的發水現象。」
作為經濟學者,我當然知道「利潤最大化」(賺到盡)是分析企業供應行為的基本假設。問題是,我們亦知道企業賺到盡,往往需要滿足消費者。樓價由市場決定,既反映供應成本,同時亦反映需求價值。比可建建築面積更多的建築面積,比規限地積比率更高樓面面積,是消費者不想要的嗎?消費者不想要的話,需求價值只會更低。消費者願意付出更高價錢去買面積大一點的發水樓,根本沒有不公平可言。限制發水現象近10年了,市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什麼改善?發水樓只是發展商利潤最大化的手段,是個虛構的鬼故事。
不想發展商出售建築面積比可建建築面積更大的樓宇,又想消費者居住實用面積更大的樓宇,除了增加土地供應,便只有透過提升地積比率去增加樓面面積。是的,香港樓貴,是供應問題。然而,由於本港的土地從來不是完整的私有財產,種種政府規劃監管之下,香港樓貴亦是規劃問題。
規劃不足 限制地積比
我所指的規劃問題,是政府沒有好好提供足夠基建設施配合土地發展。基建不足,容許的地積比率自然受到限制。根據規劃署《香港規劃與準則》中的「住宅發展密度」:
「如發展容量受到很大限制(例如運輸或基礎設施方面的局限;環境、地形或土力的狀況;或文物及自然保育因素)……或會訂定較低的地積比率。」
以發展密度分區,最高住用地積比率由第一區(即香港島、九龍及新九龍、荃灣新市鎮和新發展區及綜合發展區)的6.5至10倍,到第三區的3.6倍,地積比率從來不是鐵板一塊。種種限制當中,技術上以「運輸或基礎設施方面的局限」相對容易克服。我多次引用過的例子,是新地(00016)在過去3年把900萬方呎的農地轉為總樓面面積800萬方呎的住宅發展用地,地積比率低於1(即遠低於分區的最高住用地積比率),原因之一正正是技術上理應較易克服的「運輸或基礎設施方面的局限」。囤積樓面地,社會面對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府避免「官商勾結」的政治問題。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提到,要以一套公開準則和程序處理各個申請及挑選合適的項目,目的是解決「官商勾結」的憂慮之下,因基建局限而囤積樓面用地問題。「囤積農地」是本港房屋問題中另一個比「發水樓」為害更大的虛構鬼故事,政府不決心解決自作自受的「基建霸權」問題,這個鬼故事將一直流傳下去。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新難兄難弟 |
上一篇: | 歐羅短線反撲 扭跌勢待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