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8日

葉秀亮 宏觀視野

疏民怨解亂局的後續建議

7月22日8月21日的《信報》文章,筆者已詳細討論了造成此輪政治亂局的一些重要底因和深層次矛盾,並指出由這些底因孕育出來的政治亂局,已能獨立於這些底因而自我維持與發展,使香港更難以解決此雙重困局。文章繼而建議了一系列能即時疏民怨和助解困局的措施,並指出不解決這些民怨,即使能勉強平定政局,日後還是會引發更大的動亂。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建議港府與發展商探討以成本價或捐贈價多拿一些農地,並即時宣布以這些農地和其他尚未完全準備好的土地,即時推出數量夠大的居屋和公屋供市民申請,並告訴申請者相關土地規劃和配套工程尚未開始(須額外多等1至3年),再加上約3年的居屋和公屋建造時間,可能要在成功申請後4至6年才可入住,之所以建議未規劃好就推出,是因為須在此危急存亡之際,盡速讓市民和較平和的年輕人知道,他們是可以在合理時間內擁有居屋或入住公屋,使他們願意給政府最後一個機會。

必須補充的是,筆者在作出此系列建議時,相當一部分是採納一些較溫和(即淡黃至輕微深黃)反對者的意見,並知道若政府依照建議推出這一系列措施,他們是會「收貨」的。推而廣之,這將意味相當一部分中間派和淡黃市民是會給政府最後一次機會,再加上淡藍和深藍的市民,香港政局是有機會慢慢重歸穩定(為進一步確認政策的效果,筆者其實也聯絡過中大亞太研究所,建議他們做相關民調,但由於財政原因他們沒有做,希望政府、中大或有善心的富豪能撥或捐一小筆錢給他們日後做這類更有意義的政策民調)。當然,這還得視乎政府是否能夠落實建議,以及期間會否出現可影響全城的重大事件(如香港樓市泡沫爆破或抗爭中有人被殺)。

系列措施助爭取更多支持者

值得慶幸的是,建議獲得中國領導層、港府、建制派和部分較有良心地產商的積極回應,即使是民主派也同意必須處理高房價和公營房屋嚴重不足的問題。其後中國的各大官媒已分別指出必須處理香港的房屋及其他深層次矛盾;民建聯建議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支持興建大量公營房屋,經民聯則建議重新發展老舊的公共屋邨以增加公屋供應;政府成功以協商形式從新鴻基收回個別農地作興建公營房屋之用,新世界捐出農地作興建面向低收入人士的房屋,恒基則借出農地作過渡性房屋和青年宿舍。此外,據報特首曾諮詢民建聯對筆者另一個建議的看法(即時宣布將單程證的每日名額減半至75名)。

對此,筆者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特首終於正視高房價和公營房屋嚴重不足是此輪政治亂局的一個極重要底因,若政府能持之以恒在未來十年一直大建居屋和公屋,將可使普羅大眾毋須再受高房價、高租金和蝸居之苦,這將是何等功德!此外,若能解決這些房屋問題,政府的民望是不可能不升的。

憂的是政府未完全了解建議中的重要考量和細節、決心不夠、三分鐘熱度,以致浪費這最後機會。

首先,筆者的建議是將未規劃好和未準備好(即未有水、電、排污、公路和其他配套)的土地,即時推出予合資格市民申請。若政府官僚為了避免問責而破壞「即時推出」的重要設計(如只按一貫規則,待規劃好、完成好基建配套和平整工程才推出供市民申請),這將意味這些公營房屋要至少三年後才可供市民申請,屆時特首和其政府可能已經倒台。由於形勢緊急,政府必須明白,相對於未能如期完成的風險,不「即時推出」的政治風險其實更大。更何況,政府可以如下安排大幅減低未能如期完成的風險:同時開展配套和建屋工程,告訴申請者6年後才可入住,若因不可預知原因未能如期完成,成功申請者可優先選擇其他居屋或公屋。

其二,香港政府似乎尚未完全了解其他民生措施的重要性。比如說,除了上述的報章報道,政府並沒有多談即時將單程證名額減半的建議。筆者諮詢過的輕微深黃青年最近也表現得很急,說過去十多年經此管道成為香港新移民的數目已達百多萬,不大幅收窄此流入,即使多建公屋,大部分只會流入那些已滿居住年限並因低收入和有需要等原因擁有優先權的新移民,這亦是為何那些收入不怎麼樣的土生土長年輕人在這方面對政府抱有極大怨氣。

另外,所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是5.4年,是指過去排隊至現在入住的人士,近年開始排隊的,相信平均輪候時間將至少是6至7年,你說相關執行部門不知嗎?當然不可能,是在隱瞞問題的嚴重性啊!更糟糕的是,香港年輕人由於年紀較小甚至未婚,輪候的時間相信更長,這亦是為何土生土長的年輕人投訴「申請公屋,單身由18歲排到50歲都未上到樓,而同時間新移民卻可極速上樓」。大量新移民亦會攤薄抽中居屋的機會,以至年輕人怒斥「一年抽一次居屋,得三幾千個單位,幾十萬人爭,仲難過中六合彩」。

更糟的是,由於累積的新移民人數已過百萬,以至對香港的醫療、居住環境、都市生活、教育和社會福利支出均造成相當大的壓力。曾經有個別社工感嘆,香港的劏房其實是一個使家庭內各成員互相憎恨對方的地方,如一家四口早晚要爭用一個極小的廁所梳洗和如廁,要互相忍受其他家庭成員在這小得不能再小的120方呎劏房造成的噪音和不便。香港是一個已發展的經濟體,為什麼這些人仍生活在第三世界才能找到的生活環境或者是香港數十年前的生活環境?單程證政策和其他政策失誤「功不可沒」啊!

必須指出的是,將單程證名額減半,也只是阻止情況再惡化至更難接受水準,即上述的壓力和惡劣情況仍將繼續,上述輕微深黃年輕人的「收貨」,其實已相當將就,若連這個卑微和在行動上更多是象徵式的期望也達不到,政府也無謂幻想能疏解民怨。

醫療方面,醫護人手嚴重不足已持續了20多年,一個有作為的政府(如新加坡)早應作出適當規劃,但香港沒有,以致市民排隊做手術經常要排數年,部分更是由小病排到大病;排急症室短則4至5小時,長則8至9小時,一旦出現具傳染性的疫潮,整個醫療系統壓力幾近爆煲,病人和醫護人員均叫苦連天。那些脫離群眾的高官似乎並不知道,許多尚未老但開始看到自己會老的中等收入人士,是相當憂慮其將來的龐大私營醫療支出(窮的就唯有認命)。因此,醫療問題雖非此輪政治亂局的主要底因,筆者還是建議政府即時宣布大量增加醫護人手至8年內可達新加坡水平。一旦作此宣布,上述的中等收入人士和窮人又怎會不給政府一個最後機會?宣布吧,讓那些有志服務病人的公營醫護毋須再在那能泯滅他們「仁心」的惡劣醫療環境下飽受煎熬,讓他們在合理的醫療環境下盡情發揮他們的愛心吧!

此外,如下的疏民怨措施也有助爭取市民支持:在深圳設立香港承認的中小學予雙非學童,既可緩解北區家長對大量雙非學童佔用教育資源的怨氣(高官似乎尚不知他們怨氣甚深),也可為雙非學童提供足夠的教育機會;限制在香港購買醫療保險的國內人士佔用公立醫院資源和只能往私家醫院;按示威者要求整頓屯門公園的問題表演。必須注意的是,每一個市民均有其特別喜歡和一般喜歡的措施,所以推出措施的種類愈多,所能爭取到的支持者就愈多、支持者的認同程度亦會愈高。因此,若果可以,香港政府宜盡量採納這一系列措施。筆者相信,這一系列措施將能協助特首爭取到一定支持,繼而艱難邁出此政治困局,並在長遠將來因上述德政而留下美好名聲,即使中途因其他因素而失敗,上述的德政宣布還是會為其爭回一點名聲。最後,特首亦宜頒發一些「好青年獎」予上述和將來提供或助推建設性建議的青年,並建立一個真正讓青年建議、推動和監察上述或其他德政的半獨立機構,一則引導現在懷有政治理想和抱負的青年至更具建設性的方向,二則為未來的香港培養有能力和有理想的政治人才,並巧妙地再來一個「唐太宗開科取仕,天下英雄盡墮吾彀」(彀音夠)。

勇武須識停及懂收割成果

驟眼看來,筆者的建議似乎只為政府着想,其實不然,作為一個講奉獻心和相信經濟學是經世濟民之學的經濟學者,我的使命是所有人都盡可能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相信「江山代有人才出」和將來的社會始終要靠現在的年輕人。然而,基於對各個時代和許多地方群眾運動的深厚理解,筆者的判斷是此輪群眾運動的中期結果將以悲劇收場,筆者的建議是想將年青抗爭者引導至一個可以成功、足以讓自己、下一代和世界敬佩和避免更慘重傷亡的境地:若政府按上述建議解決房屋、醫療及其他問題,這不是足以讓自己、下一代和世界敬重的成就嗎?若不是勇武的衝擊,會驚動到筆者這個不會將自己界定為藍或黃的智者總結民怨和作出解局建議嗎?至少目前為止,筆者真的尊敬勇武派不怕死的抗爭及和理非對房屋和民生問題的訴求,正正就是這些不怕死的抗爭,才殺出現在這條血路,讓政府知道要解決房屋、醫療、教育、居住環境和單程證、自由行及水貨客帶來的種種民生問題,讓上一代開始認識到青年上流的重要性,讓地產商知道他們不能再這麼自私。

然而,勇武之後還是要智慧的,而這個智慧就是識停和懂收割成果。筆者指向的成功境地雖非年輕人現在最想要的境地,但卻是傷亡最少、可以實現和已夠偉大的成功境地,而且還可在煲底和你的戰友或伴侶同賀成功(若遇到心儀對象,不妨展開追求),專心在日後監察和督促政府解決上述問題(這不是易事,必須你們的積極參與),累積從政和管治經驗。相反,若仍強進和不懂收割,最終極可能使整個群眾運動慘敗收場,即使能夠煲底相見,也是數十年後一批跛腳、斷手、盲眼、讀書不成或毫無成就的老人流淚相視,即使不顧自己,你能忍心看到你的心儀物件或戰友最終落得如此收場嗎?

由於推動年輕人繼續勇武的背後很可能潛藏着一些心懷叵測的偽君子,筆者並無信心現在的年輕人能接納我的建議,但作為一個仁厚經濟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哪怕是一絲希望也要盡力而為。若果筆者真的不能阻止悲劇發生,筆者希望那些比較有智慧和會思考的年輕人,必須放開仇恨(仇恨只會使你活得痛苦和一事無成,就如六四後逃居海外的學生),要好好讀書,並重新客觀思考整個運動的成敗因素,只有這樣才可蛻變至更高層次,為將來的社會作出貢獻。(筆者年輕時也受過一些人的陷害,但筆者最終智慧地選擇放開仇恨,不是為了他們,而是為了自己能更好地生活。)作為香港大學的舊生,若各大學的學生屬會想邀請筆者這個不屬藍黃的知識分子討論此輪群眾運動,筆者將樂意接受,並會自掏腰包坐飛機來港,畢竟未來的社會是屬於年輕人的。

作者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