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9月20日

梁天卓 經濟3.0

打倒地產霸權的迷思

近日建制陣營不斷放風指樓價高企是目前香港問題的「深層遠因」。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他的微博上說:「像香港居民那麼惡劣居住條件的,反正老胡在北京新聞圈裏的我們自嘲稱為的『新聞民工』中是極少見的⋯⋯內地的人均財富比香港低多了,但內地人住的,包括在京滬這樣的城市裏,要寬敞多了。」

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亦引述《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指,「年輕一代對未來感到迷茫沒出路,收入低,買不起樓又沒錢結婚,而政府沒能改善他們的生活,終迫使那麼多人湧到抗爭前線」,又說「市民認為政府政策傾斜地產商,也沒盡力解決住屋短缺的問題,因而感到沮喪。巨大的財富鴻溝讓市民感到不公義,讓年輕人感到絕望,也漸漸讓社會走進撕裂的困局。」

面對這些「深層遠因」,部分建制派認為解決辦法是利用公權力打倒「地產霸權」。胡主編提到「香港的很多土地掌握在地產商手裏,他們建樓是絕對以盈利為目的」。可能是有見及此,民建聯近日在報紙登廣告要求政府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地產商手上的閒置土地(主要是農地),然後再大量興建公營房屋來「突破困局」。

四大發展商市佔率僅4%

要知道「地產霸權」是否香港目前問題的「深層遠因」,我們首先要知道地產商的霸權有多大。其中一個有用的指標是量度傳統四大地產商(長實、恒基、新世界和新鴻基)的市場佔有率。我找來由回歸以來至2012年一手樓成交的數據,再分別計算四大地產商在回歸至沙士(1997至2003年)、沙士後至金融海嘯(2004至2008年)以及金融海嘯後至梁振英上任特首前(2009至2012年)的市佔率。【表1】顯示,無論是以交易額、單位數量或建築面積計算,由1997年至2012年期間四大地產商的供應佔整個一手樓市的一半左右,而這「地產霸權」是有緩緩上升的趨勢。

四大地產商的新樓供應佔市場一半,這不是「地產霸權」是什麼?不過,私樓作為經濟學上的耐用品,二手樓與一手樓是替代品的關係,一個交易成本低而又足夠大的二手市場是可以有效壓制所謂的「地產霸權」。換句話說,只看四大地產商在一手樓的市佔率並不是量度「地產霸權」最準確的方法。【表2】顯示,如果我們不只看一手市場,而是整個樓市(一手和二手樓)的話,四大地產商的市佔率只有約4%左右,而「地產霸權」的影響力更似乎是有向下的趨勢。4%的市佔率是多還是少我不下判斷,不過因此要說四大地產商是霸權我卻不認同。

由於時間所限,2012年以後的數據我還未有時間整理,「地產霸權」在最近7年的影響力如何我未能量度。然而,我認為有兩個因素是值得留意。一方面,政府各項「辣招」近年令二手市場近乎冰封,購買力已大幅轉移到一手市場; 另一方面,自梁特首上任以來,內地的地產商開始大舉進駐香港市場,同時有些本地地產商疑似退場(長江近年在香港成功投地可說是少之又少)。

梁振英時代 內房大舉進駐

這一正一負的因素到底會令「地產霸權」的市佔率上升還是下跌﹖沒有數據在手我不能下判斷。如果它們的市佔率因國企來港而下跌,近日把矛頭指向「地產霸權」的說法真的不知是從何說起。但如果是因為政府各項「辣招」而令它們的市佔率上升,那麼我想問的是「地產霸權」背後的「深層遠因」又是什麼呢?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