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日
人民幣滙價上月「破7」後急貶,截至8月底,兌美元滙價已在7.15水平,中國政府似乎決心利用滙率跟美國打貿易戰。不過中國對外負債纍纍,人民幣大幅貶值無疑加重償債負擔,估計會是內地遏制人滙再顯著下跌的關鍵因素。
企業影響遠高政府
根據官方數據,中國截至今年3月底的外債餘額約1.97萬億美元,其中在1年內、即明年3月底前要償還的短期外債超過1.25萬億美元,佔外債餘額接近三分之二。這一大筆短期外債對中國償債壓力有多重呢?如果與同期接近3.1萬億美元的中國外滙儲備比較,這1.25萬億美元短期外債的比例相當於超過40%。
從附圖可見,這個比例在逐季趨升,如果連同人民幣滙價一併觀看,雖然人滙在2016年出現過較大幅度貶值,不過當時中國短期外債規模,無論從絕對值或對外儲比例看,仍處於較低水平,滙率貶值所增加的償債成本,未算十分沉重。但如今短期外債對外儲比例達到40%,外儲流失風險本已不容忽視,人滙若持續貶值,這風險只會百上加斤,潛藏債務危機。
人民幣近期加速貶值,對償債成本有多大影響呢?由於官方公布數據細節所限,只能作粗略估算。在1.97萬億美元的外債餘額中,美元債務估算佔1.08萬億美元,官方未有披露當中短債比例,但如果依據全部外債的短債比例為64%計算,美元短期外債估計約6900億美元。上述官方數據在6月底公布時,所參考的人民幣滙率約6.733,但至上周五收市已貶值至7.1565,相當於用人民幣買入美元還債的成本,增加了2920億元人民幣。
當然實際數字應有不少偏離,因為部分債務可能已在較高滙率環境下償還,而且滙率變動對償債成本的影響,視乎機構本身擁有多少外滙儲備,從這角度看,企業所受影響遠比政府機構為大。
外儲流失風險升溫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外債的官方數據,並不包括中國企業離岸子公司的債務,所以許多分析都相信,中國償還外債的風險應被遠遠低估。彭博便估算,中國企業海外子公司尚有6500億美元債務,當中有630億美元債務在明年上半年到期。
由此可見,中國外債規模對中國外滙儲備流走構成相當風險,倘若外滙儲備未來顯著下降,反過來促使人民幣可能進一步貶值,對中國金融市場構成動盪。內地預計於本月底公布最新外債數據,是投資者觀察內地宏觀狀況的重要資料。
中國在應付外債償還方面,也作了一些措施。例如內房企業在今年上半年,頻頻發債融資搶購土地,發改委在7月時便發出指示,限制內房企業境外發債用途,只可用於為一年內到期的中長期外債再融資。
此舉除了限制內房企業胡亂搶地,也可視為防止中國對外債務持續膨脹。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子非魚 |
上一篇: | 實戰閱讀雙管齊下 投資大勢愈看愈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