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8月29日

曾國平 經濟3.0

貿戰颳3號波 港未陷絕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這樣描述香港經濟:「今年第二季,即是去到6月的第二季,其實我們按季是負增長了百分之零點四;今年第一季按季我們的增長是(百分之)一點三;第三季看來環境都是比較差,所以很有機會第三季也是負增長。如果第三季的實質增長按季都是負增長的話,其實技術上我們就進入衰退。看看外圍,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的發展如何,外圍環境如果比目前來說要繼續轉差的話,其實對經濟上的打擊是可以來得很快,因為你看到我們在貿易、物流、出口的下跌幅度去到第二季,尤其是6月都是大的,去到近期7月、8月頭,零售、本地消費、旅遊相關的行業都下跌得很快。」司長形容這是即將到來的經濟風暴,現在已經在打「3號風球」,跟特首的「海嘯」之說一致地悲觀。

香港經濟到底會有幾差?

徐家健昨日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為中美貿易戰作了一個最新總結。今天我就回望香港,分析一下貿易戰的本地影響。根據統計處最新數字,香港與全球的貿易總額連續第九個月下跌(出口和入口分開看趨勢大致一樣),政府發言人的解讀,是「受環球經濟增長偏軟及中美貿易摩擦影響」,「這些不利的外圍發展亦繼續拖累不少亞洲經濟體的製造和貿易活動。在這情況下,輸往多個主要市場的商品出口在7月份錄得不同程度的跌幅。」到底這個跌幅有幾大呢?

破壞力不及兩次金融危機

我利用統計處提供的數據,把這一次貿易額收縮跟另外3次的持續收縮比較。最近的一次,是2015年內地股災,本地零售和旅遊大受打擊,貿易總額連續17個月下跌。金融海嘯的一次持續了12個月,亞洲風暴的跌浪則長達16個月。

【圖】中顯示的,是4次貿易下跌浪潮由第一個月開始的表現,從中可見,金融海嘯時的跌幅最為誇張,每月按年跌幅一度超過兩成。亞洲金融風暴次之(其實還有2001年的歐美小型衰退,只是影響比兩者都小,我就省略了)。至於據說打得激烈的中美貿易戰,其對香港貿易額的打擊暫時只有上次內地股災的級數,跟兩次大型金融危機相差很遠。

除了貿易額,看任何官方的統計數字(如生產總值、失業率之類)也會得出類似結論:香港經濟的確有下行跡象,但跟最近兩次「海嘯級」的絕境仍有大段距離。

須關注長期投資下跌

大家不要誤會,我不是對香港經濟盲目樂觀,未來第三季數字仍可以差到嚇大家一跳。我只是想put things in context,把香港現況跟過去的慘痛經驗比較一下而已。到目前為止,這個司長口中的「3號風球」只像一般破壞力的颱風,未見有「山竹」級數的超級破壞力。

據傳媒無休止的報道、學者專家戲劇性和創造力並重的分析,中美貿易戰似乎是N年一遇的大災難,為什麼對香港(以至內地和美國本身)的影響有限?樂觀一點的解釋,是一來貿易戰口水花打嘴炮的成分甚高,二來替代效應抵消了加徵關稅一部分的影響,於是實際衝擊比傳媒描述的要小。悲觀一點的解釋,是貿易戰的破壞力為「慢性」的,破壞短期不明顯,長期才浮現。中美雙方談判進展難以捉摸,不確定性高企減少了較長期的投資,這才是香港真正需要擔心的「走資」。今年第二季香港經濟按季負增長,主因正是「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錄得雙位數的巨大跌幅,規模及得上兩次巨大危機。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