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8日
經濟引人入勝之處在於總有事情發生,企業家擁有無比勇氣、視野及熱誠,投資者甘願冒險押注在他們身上,成為現代文明鼓動人心之處。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國富論》談到「看不見的手」,主張自由競爭;引領全球數以千萬計企業,不論規模大小,研製幫助人類的科技、發明和治療方法。
這種經濟秩序,讓筆者聯想到螞蟻這種奇妙的生物。單隻螞蟻不懂建窩,卻能高效地各司其職,終能築成蟻巢。不過,經濟恍如蟻窩,有時也會塌下來,這被稱為經濟衰退。有時人類能從衰退中復元,有時卻延緩發展。但人類有別於螞蟻,能觀察整體局勢,知道經濟衰退往往帶來機遇。本周筆者預測快將發生的事情。
上周三美國聯儲局議息,筆者敢擔保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與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對於上周四債市的反應,均意料不及。聯儲局減息旨在緩和或消除美債孳息曲線倒掛,皆因這被視為經濟衰退的可靠指標。根據彭博上周四市後數據,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在數小時內下挫14個基點,去年同期息率為3.01厘;3個月國債孳息率在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上漲3個基點,導致孳息曲線倒掛更加嚴重。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自9月1日起對總值3000億美元中國進口貨品加徵一成關稅,固然未能為解決問題助上一把。鮑威爾也表明,聯儲局正留意貿易數據,同時,特朗普也會更加關注FOMC在9月舉行的下一次議息會議。
美再減息機會達九成
筆者過去20年多次談到孳息曲線倒掛持續、曲線愈趨陡峭,未來9至15個月出現經濟衰退的機會愈高,通常與熊市有關的經濟衰退也來得更快。在上周四早上,期貨市場預計,聯儲局有六成機會將在9月再次減息,到當天結束時,減息機率增至九成。
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明確顯示經濟已經放緩,部分美國經濟指標也發出求救訊號。筆者不認為美國已陷入衰退,吾友加拿大財富管理公司Gluskin Sheff首席經濟學家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卻反駁,指美國僅靠消費開支帶動國內生產總值(GDP)持續增長,只要消費者繼續花費,GDP增長將保持正數。反過來說,當消費者對前景感到焦慮,不願再使錢,GDP數據勢將下滑。筆者不敢打賭會在何時發生,皆因跟美國消費者對賭是餿主意,但此事總會出現。
不過,聯儲局減息卻苦了美國3000萬名儲蓄者,美國再次步向金融抑制的毀滅之路,令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人士深受其害。
筆者一再指出全球債務纏身,雖然舉債投資可以增加生產力,惟負債纍纍反成負累。國際結算銀行(BIS)利用圖表,把多國的政府、家庭與企業債務相加,再把整體負債跟GDP比較,結果發現只有很少國家財政狀況良好【圖】。全球整體債務相當於整體GDP逾225%,新興國家比率較低,發達國家比率較高。而且「真正」負債可能遠高於此,因為官方整體數據並未納入眾多無資金準備負債和其他債務。
債務屬於債主的資產,本身具有價格,而且一如所有資產,價格可上升或下滑,主要變數是債主對債仔還錢的信心,可惜永遠難以確保後者可償還債務,因此,風險較高的債務需要索取更高利息。希望收回本利,必須眼光準確獨到,看穿債仔有能力還錢。換言之,如果債主對債仔還款信心不大,而投資者卻深信債務具有價值,或可用賤價買下債務,若眼光準繩就能賺大錢。這類機遇往往在經濟衰退時湧現。負債愈滾愈大,把矛頭指向「大花筒」的消費者較容易開脫。其實,過去10年美國家庭「去槓桿化」,反而政府和企業欠債不斷攀升。近日筆者曾探討政府債務問題,本周把焦點放在企業債務。
企業回購 大型債轉股
根據羅森伯格在策略投資會議(SIC)分享的圖表,美國企業整體欠債較2007年高出一半,換句話說,企業債務增幅跑贏盈利增長。很多企業舉債不是用於投資業務,而是用來回購股票,羅森伯格稱之為大型債轉股。
在當前投資級別債券世界,風險較高的企業比例不斷增加。在投資級別中屬最低的BBB級債券,現佔企業發行債券總額的一半,這類企業只降一級就屬於高收益的垃圾債券。筆者發現,美國債市有總值3萬億美元的BBB級債券流通,垃圾債券發行規模亦超過1萬億美元。假如評級機構重蹈上次的覆轍,他們仍將按兵不動,直到這類「殭屍」企業劫數難逃,才出手把企業降級。可惜這僅是問題的一部分。
筆者去年5月曾撰寫「火車出軌」迷你系列,分析垃圾債券的弊病。當時聯儲局仍在收緊貨幣政策,雖然最終扭轉方向,放緩有關政策,可是「火車」依然全速前進。筆者預計下一輪金融危機來襲時,這類垃圾債券的流動性將迅速消失。
讀者可從美國基金公司Third Avenue旗下垃圾債券基金Third Avenue Focused Credit Fund(TFCVX)在2015年12月「爆煲」,一見端倪。TFCVX被迫停止贖回,花了兩年時間才能把有關資產清算。筆者曾經指出,基金經理為了爭取最筍價,慢吞吞地清算持倉,屬於明智之舉,最終較在壓力下拋售,收回更多失地。可是,當全行同時受壓,這招就不管用。這正是互惠基金及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結構性問題,即股東可要求贖回股份,而且通常以現金支付。如果大量股東同時希望「離場」,基金為了應付贖回要求,將被迫在短時間內出售基金資產來「填氹」。
普通投資者可能不了解進行大買賣的難處,筆者以賣樓為例。假設讀者希望賣樓遷往另一州份,通常首先設下放盤價和賣樓最後限期,然後靜待買家,享有價格發現(price discovery),成交價能正確反映市場的供求。然而,一旦按揭貸款人要求讀者在3天內還清貸款,否則充公物業。讀者必須盡快找到買家,否則損失慘重。在這種絕境下,讀者必須接受首位買家的壓價,拿取最低可接受的樓價。
互惠基金遇到集體贖回就面臨類似慘況。肯收購資產的買家發現有機可乘,便盡情壓價。基金經理只能接受賤價收購,或仿效Third Avenue喊停贖回,然後永久關閉基金,再慢慢清算資產,待很長時間後才付款給投資者。對基金經理來說,可能因此斷送事業;投資者同樣糟透,或要等待多年才能拿回血汗錢。
切記遠離高風險基金
當經濟衰退浮現,風險較高的垃圾債券就如雨後春筍,出現供過於求。為了吸引買家,垃圾債券必須割價求售。筆者不知最終其劈價程度,但一定遠低於現價。目前BBB級企業債券發行規模逾3萬億美元,只要再降一級就不屬於投資級別,意味退休基金、保險基金與其他監管機構受法律所限,將不能持有這類債券,必須在短時間內拋售。
假設某企業發行總值1億美元BBB級企業債券,當遭受降級,受監管的退休基金和保險基金被迫以較低價格出售手上的債券,導致同樣持有債券的互惠基金及ETF在當天結束時按市值計價(mark-to-market),必須以該較低價格計算。
當陷入經濟衰退,被迫出售債券的情況更是司空見慣。當垃圾債券與「投資級別」債券價格急跌,押注在這類債券基金的投資者紛紛尋找逃生門,將迫使基金以「市場價格」出售債券。競投將價愈壓愈低,甚至最後不見影跡。最終對這類極高風險債券感興趣的買家只願執平貨,外界稱這類買家為不良債權基金(distressed debt fund),直至債券價格跌至低無可低,就是不良債權基金出手之時。
筆者曾3次目睹這種情況,企業債券收益率能在極短時間由低位飆升至超過20%,如果手持這類債券基金,將見證基金價格急跌。所以,除非獲得專業人士指點或收到交易訊息,千萬不要沾手高收益的互惠基金或ETF。謹記當下次高收益債券崩盤,押注於此的投資者損失的金錢,將高於過去50年盜竊案和詐騙案的總和。筆者明白食息維生的退休人士生活艱苦,而且高收益基金回報豐厚,令人容易忘記熊市的慘況,只是萬一這類基金崩盤,情況將會更加慘烈。
部分高收益債券基金或會悉數買下某企業發行的債務,問題在於企業會違約,不止過期還款,而且完全違約。假如基金以真正價值出售這類企業債券,價格將跌至僅剩面值的25%至30%。不過,基金仍以收購價作為該批債券的估值。
為何價格出現這類差距?因為基金根本無意出售債券,無交易意味仍能以最後交易的價格「計價」,代表欠缺「按市值計價」價格。基金寧願手持這批心知虧損嚴重的債券,總好過淨資產價值(NAV)重創。況且,不單高收益債券基金存有這類問題,眾多「保守派」基金為了豐厚回報,也手持高收益債券。儘管監管機構設下限制,但這類基金規模實在過分龐大,不斷累積這類債券。若「保守派」基金手上的債券真正價值低於面值一半,代表基金市場將很快「爆煲」,觸發投資者贖回潮,引發「雪崩」。一旦基金市場崩潰,筆者希望自己是買家而非賣家,皆因深信下一波高收益債券拋售潮,將是一生難得的重大機遇。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Kik修書反駁SEC 數碼幣正名待何時 |
上一篇: | 美元何時揸變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