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7月13日

何華真 拆局造王

群眾行為 數理轉生化

2019年7月3日,甚少在「何華真粉絲會」內發言的筆者,罕有地對「七一事件」,提出主導思考觀點,說法如下︰「公眾對『七一事件』有分裂及兩極的看法,另外還有不少極具爭議的人物如黎智英,但歷史評價往往要距離事件發生後100年,所有相關人物死得乾乾淨淨,評論員在全無關係的狀態下,才能有真正客觀,過去一個月發生的驚天動地事情,以此推算,要在2119年才有公論,但我可以語重心長告訴大家,這事件比「五四運動」還要震撼,影響中國以至世界之後100年的格局,有興趣學習思考的朋友,應該將思考向前推進,不要沉溺一時一派之爭。」有關「七一」與「五四」之對照,請參看2019年7月9日《信報》劉健威先生的專欄〈五四和七一〉一文。

要邁向100年絕不容易,筆者先顧後,再瞻前,看看能否找出些端倪?現世除了金錢之外,相信最多人熱切追尋的就是知識。四十年代開始,最改變世界秩序的知識就是數學物理︰由美國原子彈炸日本,到今天的通訊科技亂竄,通訊應用程式與各國政府既敵既友,都是「數理」不斷推進的結果。到現在這些數理推動的創新,在資本市場眼中,已經慢下來了,抬頭的是「生科」,嚴格來講應該是「生化」,生物化學這兩兄弟,就如數學物理這兩兄弟,不可分割。

每種知識崛起,都曾經有它的溫床;數理的崛起,應該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工業革命後,以歐洲為首的國家,將精進數理,推崇成為一種新貴族行為,爭相將子弟推向專上學院的數學物理系;第二階段的溫床,是由美國掀起的電影電視狂熱,製作商熱切地拍攝科幻內容,令兒童從小浸淫於科學興替的溫床其中表表者,當然絕不是懷疑抄襲自曹達華、于素秋版《白骨陰陽劍》的《星球大戰》(Star Wars),而是結結實實的《星空奇遇記》(Star Trek),裏面講述星艦「冒險號」(Enterprise)在宇宙的種種冒險歷程,在西學的深層次,冒險等於逐利,所以Enterprising既是冒險,亦是逐利活動。製作隊伍並延攬了大學教授當科學顧問,盡可能嚴防假科學,正正是西方人的徹底,尤其是美國人的拓荒精神,在屏幕上重新演繹。

若說生化知識既然開始發展了,這類知識的溫床又在哪裏呢?比起數理知識,生化知識多了一個地盤,就是醫院。醫院某角度是個實驗場/使用場︰相對數學物理時代的實驗場/使用場又在哪裏呢?其實是分散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工廠裏,而對比下來,工廠大部分是私營的,而醫院大部分是公營或接近半公營的。那生化溫床有沒有過渡到媒體呢?答案是有,但不是劇集而是最硬繃繃的紀錄片,如英國拍的《醫生話你知》、日本拍的《隱世健康術》,但那些都是悶蛋東西,給中老坑保健用,能夠將生化知識的種子,成功向兒童散播的,莫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大衞.艾登布祿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拍的一系列生物片,在筆者眼中,這位被華人稱為阿Sir的大衞先生,堪稱為真實世界中的達爾文,在他的節目中,筆者見到不同動物的搵食法、求存方略,以及與同類直接競爭、與異類的非直接競爭而產生的種種存活智慧。很多敝所設計的超前戰略,並非由任何東西/書本啟示,而是由阿Sir的紀錄片!

螞蟻社會給人類啟示

在生化學中,最有趣的動物溝通模式就是蜜蜂與螞蟻。這種超級群居動物,結構複雜,分工精細,跟共產黨一樣都有工農兵,工蜂工蟻/兵蜂兵蟻,這些小學生都基本了解;但螞蟻亦懂得畜奴,有一種螞蟻叫「奴用蟻」,懂得突襲及俘虜另一種較小型的「切胸蟻」,然後強迫切胸蟻照顧幼小的奴用蟻,但切胸蟻會選擇時候起義,殺死奴用蟻,進行叛變。螞蟻群修橋整路,變成蟻球滾過水面,這些場面相信大家都在電視見過,修橋整路外,更有趣的是畜牧能力,螞蟻會種植乳草,飼養蚜蟲,用牙蟲分泌出來的汁液,再餵飼幼蟻。更有進一步發現,是蟻有教育系統,長蟻會教幼蟻如何尋路走路。但最驚人的畫面是「行軍蟻」,一隊大軍攀山越嶺,中間懂得攻擊比自己身體龐大十、百倍的生物,成為超級捕獵者,兼且懂得將其肢解,有條不紊地輸送給族群,此等成就令自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對比「低賤」的螞蟻,自嘆不如,但最令人類迷惑的,就是牠們的溝通系統。已知道蜜蜂用舞蹈,向同類表達花蜜的位置,這是由於牠們的眼球獨特,在進化過程中,已經開發出蜜蜂的太陽定位系統,比人類GPS不知早了多少;螞蟻基本上不會飛,所以牠們只需要一個二維的系統,以人類未深入的說法,蟻類是用「信息素」溝通,即是化學溝通或氣味溝通;另外,加以觸角觸碰,但要進一步拆解就行人止步了,一空一陸兩物種都令人類瞠目結舌。對蟻類的傾慕,以日本漫畫巨匠冨樫義博為表表者,其所著《全職獵人》中的《奇美拉蟻篇》,說到地球幾乎給變種人覆亡,變種人的首領是一隻人蟻複合體。

作者選螞蟻為首領,絕非偶然。蜜蜂及螞蟻對人類的啟示,在2019年之前未產生什麼意義,但當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爆發,參與運動人士的溝通模式竟然與蟻類尤其行軍蟻有一定程度的雷同,這種模式究竟是怎樣產生?這種新人類行為會不會就是由「數理」走入「生化」的一個拐點?以後新人類的模式會不會由此開始變異(mutate)?相信絕對值得各地各門各派的學者戮力研究,其中管理科學界及行為科學界更應以香港為新進化島。

筆者將於7月19日在EGN演講,題目為「反送中後,商道何在?」有興趣者請到以下網址報名。

https://www.eventbank.com/event/反送中後-商道何在-14513/

作者為MASTERMIND大承諮詢主席、教授

[email protected]

WeChat ID:davidkho

Facebook:Scaling Academy壯大講堂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