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8日
面對日趨複雜的社會問題,世界各地均聚焦社會企業能否成為解決問題的良方。社企定位在傳統非牟利機構與商業機構之間,其商業模式都包含一個明確的社會目標,在賺錢之餘亦同時帶來社會的改變。學者和政府都相信社企為社會增值(Au & Birtch, 2010),並視社企為推動社會創新的重要一員。然而,部分學者認為,社企比傳統商業機構更難運作、更難成功,因為須同時實現盈利及實踐社會目標(Dees, Emerson & Economy, 2002)。
社企在香港的起步點,始於着手解決傷健人士的失業問題,政府從2001年起撥款成立了一些就業融合社會企業(WISEs)。當然,此前業界普遍已開始對社企這個概念有一定的認識。政府及後持續推動成立更多就業融合社企,讓其成為解決貧窮問題的重要政策工具(Au, 2014)。
由WISEs起步,社企在香港開始蓬勃發展,並由2001年的78間上升至2010年的320間(FSES, 2016)。這個發展勢頭沒有停下,據社聯旗下的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最新出版的社企指南,香港現時有654間社企(SEBC, 2018)。
青年成為清泉
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投身創業,也愈發關心社會問題,他們有不少都選擇開創自己的社會企業,走第三條路去創造社會價值。早年的社企大多由非牟利團體(NGOs)營運,但近年趨勢有變。根據社聯2017年所發表的報告,由非牟利團體營運的社企,佔全港社企的比例由2008/2009年度的84%下降至2016/2017年度的53%,空出來的位置,由踏上社會創新之路的年輕人填上。這班青年社會創業家可說是社企界的清泉,因為他們推動了一股社企的新風潮,運作模式與以往的社企不同,令選擇更多元化、業界百花齊放。
由民政事務局推動並贊助的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HKSEC)則成為孕育年輕社會創業家的重要平台。挑戰賽由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自2007年起舉辦,一直肩負向學界和大眾推廣社會企業的重任。
作為首個大專跨院校社會企業創業比賽, HKSEC在不同比賽環節下工夫,務求激發學生透過具新意的創業思維去解決社會問題。經過12年的耕耘,HKSEC可謂成就豐碩,已有來自55間院校、接近7800名學生在挑戰賽的舞台上展示他們的創意,刻畫一個個改變想法、為社會帶來無窮改變的願景,並為香港帶來超過1300個社企點子。HKSEC已從一個創業比賽發展成協助新生代社企創業的重要平台。
在這12年間,我們觀察到參加者的社企意念也隨着社企的新風潮改變。開辦初期,學生提交的社企計劃主要以地區為服務對象,稍欠商業潛力。雖然這些計劃具社會價值,但從創業角度出發,這些意念難以提升商業規模或在地域上擴展版圖,其社會影響力亦變相受到限制。
放眼全球,我們喜見更多跳出框框的就業融合社會企業,包括創立於丹麥的Specialisterne。創辦人洞悉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人士的特質,可以讓他們成為軟件測試的能手,於是着手聘請他們,成為公司在資訊科技企業市場的競爭優勢。
這類社企不但為傳統定義的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更為他們充權,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社會中需要幫助的一群,而是一班富生產力的專家,能利用天賦貢獻社會。普羅大眾亦因此打破對自閉症患者以至傷健人士作為弱者的刻板印象及偏見。
走上科技之路
全球社企發展的另一明顯趨勢是社會企業家們更着力利用科技帶來改變,包括研發可持續能源、以農業科技增加糧食供應及為弱勢社群提供醫療科技服務等,就連區塊鏈技術也被運用到社福計劃的籌款工作中,以增加項目的透明度。讓筆者感到可惜的是,有些人仍抱持一種觀念,認為只有為弱勢社群提供服務或就業機會的企業才有資格成為社企,而從事科技的公司就不能稱之為社企。
筆者並不贊同以上看法,因為科技只是這一代改變社會的工具之一,着眼點應放在其所創造的社會價值。筆者認為一間善用科技創造社會價值的企業,就是一間貨真價實的社企。而科技甚至讓這些社企「貨更真、價更實」──在商業模式中引入科技,很多時都能大大提升這些社企的社會價值、業務擴展能力及商業潛力,進而吸引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項目總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完善監管 重塑21世紀數碼貿易 |
上一篇: | 投資專業人員要善於應對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