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6月18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小心不可讓社會運動過度極端化

周末到了悉尼探親,參加一位長輩的九十大壽宴會。最高興是這位伯母非常健康和充滿活力,自住獨立屋,且仍然自己開車,並經常約友人旅行。美好的假期,但心情當然受到香港的局勢影響。我的興趣較廣泛,本來極少討論本港政治,亦盡量避免,因為不想被標籤為某種固有政治立場。

我崇尚自由民主,所以近年非常擔憂世界局勢,包括俄國在歐洲和美國肆意干擾選舉和支持右翼民粹主義崛起。俄國一手捧出來的特朗普,一邊任性地以關稅為武器,任意攻擊歐洲、北美及亞洲盟友,嚴重破壞過去三百年,西方努力經營、逐步建立起來、極其寶貴的自由民主傳統。

同時,他雖不承認,但事實上他掌管下的對華政策,正逐步走向阻擋中國崛起的路線。此舉非常危險,如中美完全墮入修昔底德陷阱,提醒大家一下,過去500年,16宗類似個案,其中12次的結果就是戰爭。不是危言聳聽,有效阻止災難發生只有兩件事,首要仍然是核武的阻嚇作用,除此就只有人類的智慧和愛心。當然我們走到此危險關頭亦是人類的排外本能和好戰心所帶來的。

警惕對華政策 勿墮修昔底德陷阱

早已知道美中鬥爭是立體式的,包含多條戰線──貿易、科技、金融,以至意識形態等等。貿易只是對雙方影響最少的一環,但已為企業和投資者帶來極大頭痛。科技戰當然遠比貿易戰重要,我已多次指出,如美國全面執行華為Ban,或甚至把它擴大到所有中國企業,情況將有如1941年,美國切斷與日本石油貿易,最後引發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的,如美國真的像參議員Rubio提案建議,開始運用美國金融市場和美元本身作武器,以此阻礙中國企業經美國金融市場集資,甚至制裁某些中國金融機構,例如不准使用SWIFT滙款系統。這些都是極度危險的招數,與正式宣戰已差不多。

但其實意識形態的鬥爭才是最可怕的,因為此爭拗近乎宗教,各方都有固執立場,極難妥協。中國本身的發展成功,不可置疑。雖沒有正式民調,但估計政府亦得到大多數人民所支持。但這制度是中國獨特的,連輸出到香港都不行(台灣更不用說)。西方國家更難接受,即使特朗普已破壞西方聯盟不少,但歐洲最多䄂手旁觀,絕不會站在中國這邊。

月底的大阪G20峰會異常關鍵,比半年前的阿根廷G20峰會更重要得多。上次峰會,焦點集中在較簡單的貿易議題,已極難搞,90天不能傾掂,結果再獲延期60多天都沒用,最後仍是拉倒收場,且互相指摘對方需負上全部責任。我沒有資格參與談判,亦非「fly on the wall」(牆上偷聽的蒼蠅),當然不知道真相,但據澳洲前總理Kevin Rudd的敍述,不止美方反覆,似乎中方也確有在談判接近尾聲時,對文本作出重大删改,結果無法達成協議。

在過去兩個月,中方似乎愈來愈不願繼續談判,作出長期作戰的準備。政府多次告訴國民需作再次長征準備,即警告大家將需吃苦。華為亦宣布已儲備好晶片和其他零件等科技「糧餉」,足以支持長期作戰。但近日已見到消息,華為已延遲推出某些電腦新型號。如再過個多月,真的全面執行,必定有更大影響。金融方面,中芯國際(00981)已宣布從美國退市。阿里暫時未有,但已作好兩手準備,加緊申請在港作第二上巿,且計劃集資200億美元,本沒資金需要,估計亦是未雨綢繆,準備多些彈藥以備長期鬥爭之用。

中方不急談判 準備長期作戰

近日美方明顯較想再度開啟談判。特朗普口頭強硬,恐嚇中方,如不答應在大阪G20時舉行雙邊峰會,必馬上執行針對剩下來3000多億美元中國貨的關稅,且講明稅率更可提升至超過25%。反之,如中方願意談判,連華為事件也可跟貿易紛爭一齊傾。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更預告,香港近日狀況也將是峰會議題之一。把所有事情──貿易、越境綁架(孟晚舟案)、國家安全、以至所謂人權等問題混為一談,是非常差的做法,即等於說連人權、法治,都可以用經濟利益來交換。現實世界中,可能是事實,但也毋須醜陋地擺明車馬。

據聞,美國副總統彭斯本計劃在6月4日再次作出重要中國政策講話,內容肯定非常強硬,但遭特朗普阻撓。然後計劃延期至G20峰會前的6月24日,但再遭特朗普迫使延期,且命令「tune down」講詞敵意。如G20峰會談判有進展,取消演說都有可能。在香港問題上,特朗普亦相對克制,只表示見到百萬人上街遊行的震撼場面,但並沒有火上加油,且祝願中國能處理好內部問題。

每當遇上所謂「外敵」,不論是真的,還是如特朗普般故意編造出來的,通常最主要效果是激發愛國情緒,齊心對抗外敵,同時分散國人注意力,淡化國內矛盾。拿捏得好,有激勵團結國民,發奮向上的好處,但如太過火,激發出盲目民粹和國家主義,可導致戰爭,或更可悲的國內不種族群的惡烈鬥爭。二戰前德國就是一個必須警惕的極壞例子。

美國共和民主兩黨,能有共識的事情沒幾件,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幾乎是唯一近乎所有人都支持的事情。到底這是合理的立場,還是非理性的恐懼,已很難分辨。

中國本來可能也以為在「抗美」議題上,國民亦會因遇上外敵而團結起來。初時中國表現克制,並無故意鼓吹民粹,反而禁止過度激動的反應,跟從前對待日本的反應很不一樣。但近日因談判決裂,內地傳媒口徑才突然轉硬,同時亦感受到國民情緒逐漸高漲,開始有人抨擊支持繼續談判的人等同「勸降」,是立場極端化的不良徵兆。

但人算不如天算,即使內地團結,但香港卻因修訂《逃犯條例》,而導致急速升級的突發事件。在短短兩個月內四次遊行,人數幾何遞增。上周日遊行人數或高達200萬,毫無疑問,不只是香港,肯定是全中國五千年歷史以來,最大型的一次遊行示威。

離群眾愈來愈遠 領導人大忌

請大家,包括當局,停下來,吸口氣,想清楚這數字的震撼性,和深入理解下這事件的危險性和緊急性。不止香港內部情況緊張,內地和香港的距離也在拉闊。雖然消息被嚴厲封鎖,但紙包不住火,內地人士仍可經各種渠道,得知香港的一點情況。同不同情是另一回事,不同情是個問題,同情是個更大問題。加強消息封鎖本身亦是個問題,跟社會發展需要,背道而馳。據說開放互聯網亦是中美談判的一個議題,因為互聯網本身就是最大商機,遠比汽車、鋼鐵,甚至金融等市場重要。

不幸直至現在為止,特首都仍未能控制情況,甚至完全不理解事情的嚴重性。她明顯無能力預測事情的發展趨勢和速度,無法防止事情惡化,更遑論取得人心。即使反應也慢好幾拍,長期處於被動狀態。

特首完全tone-deaf(聽不到民意),直至上周仍堅持強推法案二讀,導致上周三的暴力衝突。然後才舉行記招,雖終答應無限期延遲修訂法案,但態度仍然倔強(最少承認自己是公僕,不再以母親作譬喻)。且當時仍不肯道歉,結果再激發破紀錄的遊行人數,最後才作簡單書面道歉。

事到如今,她不但沒有彌補過去的社會撕裂,反而愈來愈遠離群眾,引起更大公憤,是任何領導人的大忌。可能與天生性格有關,亦可能與據說自小在學校考第一,因而變得自以為是有關(中小學考第一就認叻,有點井底之蛙吧)。對比下,之前三位特首的讀書成績都麻麻地,兩位沒有正式讀過大學,可能反而有丁點自知之明。

長期問題暫不管,首先必須解決眼前的緊急問題,避免事情惡化。上周日政府的相對克制表現,減少警力鎮壓,是正確的一步,希望周三如再出現大型集會,警方仍將克制。其次是如何回應民陣的三大訴求:1)撤回修訂法案;2)要求特首下台;3)收回上周三衝突的暴動定性。

我認為三個訴求的民意支持度是有區別的。無疑非常大比例的民意,支持要求撤回修訂法案,可能高達七成,亦是上街的最主要原因。雖然至今政府不肯全面撤回,但試想一下,即使明年政府真的再推修訂,大家認為有多少個建制派議員願意孭鑊,夠膽投支持修訂一票?我不擔心此法案修訂捲土重來,但請記得還有廿三條這個因《基本法》要求而埋下的計時炸彈,如今更難處理。

有些「病」是需要時間「吽出來」

第二,要求特首下台的訴求,民意支持也應很高。到了今時今日,相信林鄭是願意的。一來已做到十分無癮,再勉強做下去也接近無法施政。再者言猶在耳,她曾承諾當主流民意要求她下台時,她必順應民意。再說一遍,這次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型遊行,相信民意已夠清晰吧!下台的唯一難處是要找適當時機,也要中央接納。中央眼見香港情況和林鄭的表現,應也不難接受她請辭。張建宗看來性格較「冧善」,表現總不會比林鄭差吧!時機仍是個難題,因為如太快,從政府角度考慮,有示弱之嫌,擔心鼓勵反對派得寸進尺,未來管治更難。董先生也等2003年遊行事件丟淡一年才腳痛辭職。今次可能等不了一年,但請大家耐心一點,給林鄭一點時間吧,有些「病」是需要時間「吽出來」的!

最具爭議性,支持率應較低的要求是收回暴動的定性,甚至釋放所有被捕人士。我無意加入此辯論,但提醒大家,這才是港府面對最危險的訴求。只希望政府可拖延一段時間,讓事情淡化下來。

不幸今次事件已有80多人受傷,且已弄出一條人命,所以必須小心處理如何定性一事,避免暴力程度再升級。其實升級是意料中事,因為警民雙方已有之前佔領行動和旺角騷亂經驗,可謂熟手技工。況且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能看到,類此社會運動,即使初時和平,經過時間,都會趨向暴力升級。這正是港府面對最大難題,當然更不想出現陳智思暗示的情況。

有人指出,今次社運沒有任何領袖,出於自發性,經社交平台自發組成,但自律性頗高。但切記要小心一件事,就是因為群龍無首,所以不知如何收手。更危險的情形是社會運動被一小撮最極端分子所綁架,鼓吹一些遠遠超越主流認同的手段和訴求。如不遏止,可引至令人痛心的悲劇收場。

我真不想在日曆上再添加一個悲哀的紀念日!

中環資產持有中芯國際及阿里的財務權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