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
錢穆論人物,有所謂「時代人物」和「歷史人物」,時代積累成歷史,歷史貫徹時代,沒有此歷史,就沒有此時代,所以要判定一個「時代人物」能否成為一個「歷史人物」,必「求其能超越於其自身所處的時代」,一個人物「若僅自封閉其所處的時代中,一意盡力,爭雄爭長,競權競利,而忘棄了前代,犧牲了後代,徒快當前,則此時代縱極燦爛光明,亦必如曇花一現,而歷史命脈為之中斷,人物價值亦隨以撕𣸵。」
錢穆以三國史為例,歷史命脈在管寧在諸葛亮,而不在曹操,不在司馬懿。讀歷史一定要知道「人物賢奸,品德高下」,否則讀歷史僅見「治亂興亡,成敗得失」,而不知命脈所在,「下不知人道,上不知天道」,全部歷史只是一堆「權謀功利,鬥爭殺伐」,而歷史終將無前途,不可久。
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不得其要旨,讀中國史亦不會有心得,而得不到教訓。放諸二十一世紀的西方,政治上一定要推翻前任的「所作所為」,視為大錯。司馬光在宋朝亦要全盤推翻王安石,不管對錯,所以北宋縱在文化上最燦爛,財富多豐收,亦不得不亡國。
西方政府以舉債為樂,以為只要將利率降至零,便可無限量舉債,債留子孫,一切都是權謀功利,乃有黃背心運動之出現。
中國歷史教訓,必在「人物賢奸,品德高下」;西方之弊,是視而不見,只要有目前效果,一時得失,經濟失業數字,看似燦爛,實則問題重重。時代人物,最後隨風而散,命脈中斷,不可不察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PwC「鴛鴦」分家 免遭政府棒打 |
上一篇: | 創新團隊融洽 能力利弊互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