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4日
說過了,香港醫療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失衡。大量數據顯示,相比起其他先進國家,現時香港的醫護人員供應嚴重不足。簡單的需求定律告訴我們醫療服務價格必然高昂,於是沒有錢的中下階層要在公立醫院大排長龍,有錢的中上階層則要在私立醫院付出高昂價錢。
很明顯,要解決供求失衡問題最佳辦法是從供應着手。增加本地醫護人員培訓是長遠的政策,短期內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引入海外醫生。
可是,不少人擔心大量引入海外醫生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病人不懂如何分辨優劣,於是整個醫療市場就會失效。理論上訊息不對稱會令市場完全失效,正如二手車市場的確有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但現實是我們沒有見過「完全失效」的二手市場。這是因為買賣雙方都有人盡力提供資訊,在互聯網上不是有很多賣家評分機制嗎?
評分平台達致雙贏
有KOL提到,醫療跟街市買菜不同,街市買菜呃秤、賣爛生果,正常人可以區分,除非是快閃攤檔,否則長遠來說要賣爛生果必須減價求售。不過,在醫療市場,市民身體不適有時原因不明,尤其人老機器壞,容易百病纏身,有些沒有很明顯的病徵,找了幾個醫生看也不知病因。
此外,病人不知道有幾多種治療方法、治療的利弊,以及治療的成功機率。於是,有行業學會、監管機構把關,維持行內專業水平是有必要的。
我不否認在資訊的問題上,看病和買生果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質上,我認為沒有什麼太大的分別。
老實說,誰不緊張自己或親人的身體狀況?病人獲得一定資訊後,自然懂得分辨優劣。買生果我不知道有沒有評分網站,美國有許多網站為醫生評分,其中Yelp和HealthGrades等的網站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有研究指出,Yelp的評分與很多客觀量度醫院、醫生質素的指標相符,證明網上評分平台除了在買、生果二手車的市場,亦可以在醫療市場有效運作【註】。
另外,有調查發現有超過七成病人尋找新的醫生時會利用這些評分網站,亦有調查發現有八成病人傾向相信網上評分多於朋友介紹。
市場除了有機制協助病人分辨醫生的優劣,這些機制更有助提高市場的競爭。有研究發現,許多病人相信醫療評分網站,醫療服務提供者亦會留意這些網站的評分。雖然調查發現這會增加他們的壓力,但同時能夠明白病人的需要,提升他們的服務質素。
免試醫生不必然次貨
有為民請命的醫生最近在報章撰文指免試執業萬萬不可,因為屆時有能者就會到新加坡等地應徵,不介意考試的就會到英美、澳紐、加拿大考取資格行醫。剩下來,迫於無奈前來香港這個「熱廚房」應徵的,絕大部分是那些既不合水平又害怕考試、世界各國都不取的次貨。
我不是否定醫委會透過專業知識篩選醫生,我亦不否定海外醫生要在資格試合格才能在本港執業。不過,邏輯上即使免卻考試,選擇到香港執業的也不一定是次貨。
例如美國有名校近年不用補考的學生申報SAT的成績,但那些學校的學生質素並沒有大幅倒退。
現時的資格試能否正確地篩選合適的醫生是一個疑問。一方面,我不知道有什麼考試能評核醫生的醫德;另一方面,考試的內容與他們執業的經驗可以毫不相干。港大醫學院副院長風濕病學專家劉澤星醫生說過︰「我考都會肥佬啦,我點會仲記得兒科及婦產科。」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註:Bardach, N.S., R.A. Penaloza, W. H. Boscardin, and R. A. Dudley (2012)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ercial Website Ratings and Traditional Hospital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the USA, BMJ Quality & Safety, 22(3) pp. 194-202.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數碼化安全戰略:信任鴻溝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
上一篇: | 港股熊腳漸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