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5月23日

區玉輝 商管啟示

創新成為香港新的競爭範式

大企業近年開始敞開大門擁抱創新,與以往對創新抗拒、嗤之以鼻大為不同。本港市場小,行業的集中度高。大企業於多個民生領域經營多年,在逐步合併對手,建立規模優勢之後把持市場,包括游說政府、建立行會等,抗拒市場競爭。

香港需要面向外部市場的企業,包括眾多基地不在本地的製造業或綜合企業,以及對應環球資金的金融行業,前者需應對持續競爭兼且接觸新資訊,後者國際對手滙聚香江、資訊流通,力有不逮者自然會被逐出競爭行列,這些行業都會積極創新,維持競爭力。但所謂支柱行業,主要是服務行業,在本地支援其他行業、提供本地服務,相對地缺乏外來競爭,往往忽略創新,抗拒改變。

屬於這類的公司,一些大企業以跨行業或資產規模作武器,而類似醫生、律師等行業,或公用類行業(如的士、旅館),則分別以專業行會或牌照規範進場者,以達致壟斷、控制價格的目的。餘下的中小企業,則缺乏資源(知識、熱誠、資金等)進行自身改造,只能刻苦經營。而事實上它們要改革也往往得不到配套的支持。所以,很多中小企協會的日常運作不外乎游說政府或為會員建立溝通渠道,甚至有老化了的協會以聯誼活動為主,鮮有能通過衷誠合作推動惠及全行的改革及創新者。

巨企找大學尋科技方案

因應如此環境,大企業傾向維持現狀、坐享其成,專業上畫地為牢,服務大企業以分享它們賺取的暴利,又或取利於別無選擇的一般民眾。中小企只有營營役役,消極地回應市場的改變。這樣的狀況造成惰性,況且棒打出頭鳥,「行先死先」,所以有「創新無前途」而「low tech撈嘢」的信念。即使有個別突破性的創新,基於人才缺乏,推展不易,難以在短時間內顛覆固有市場參與者,因為有空間及時間,反而讓它們有機會阻隔、作出回應,又或利用資源收購或調節自身經營去吸收衝擊。以科技創新作為武器去試圖改變香港最有利潤的行業之舉絕無僅有。這狀況亦反映在僅佔GDP 0.79%的偏低的研發投資上。所以,由大企業在創新上主動出擊,之前是少之又少。

到如今,不少大企業開始主動出擊。例如,新世界集團先後推行了加速器及內部創業活動,更運用邀請應聘員工去參加創業比賽的方法招募有創新意識的新血;就連地產代理都開始用區塊鏈技術去處理買賣合同;想不到金管局竟然會比新加坡走得更前去發出多個虛擬銀行牌照。保守的金管局及暴利的地產行業的改變着實令筆者有點驚訝。

所以,筆者思考,環境及世代多方面的改變可能已經帶來了範式的轉移。過去幾年,新創企業急速增長,出現多家本地「獨角獸」;科技企業長居股市的升市龍頭,多家各種大小的科技企業上市而獲得注意;現有企業注意到科技企業能夠撬動固有行業的根基。網上銷售令所有人感受到科技的重要,不能轉身者如曾經是藍籌的百麗鞋業,見到生意江河日下,就選擇賣盤私募基金,於2017年套現130餘億。鄧氏創辦人取得資金後,其二代擁抱新創,這是後話。

以前有同業嘗試新方法、用新科技的時候,大家可能會不屑一顧,畢竟大眾對新的東西接受較慢,甚至抗拒,等見到有人成功後再追回來也不遲,亦是更穩妥的做法。時移世易,當大家對新事物變得好奇、躍躍欲試的時候,一些企業稍一延遲,顧客市場可能立刻改變,對手便一騎絕塵,這些企業也會追悔莫及。科技顛覆在以前是十年一遇,現在可能是一年一遇,甚至是一月一遇。有些佔據主動的企業,與其被動地受衝擊,不如主動擁抱;處於被動的企業亦要積極回應。所以整個經濟對創新及科技的態度,由以前「被動、阻礙」,變成「主動、擁抱」。

筆者樂見如此改變。大企業找大學合作推廣創業,向我們闡述自身痛點、尋求科技方案,已變成常態,頗令大學中人感到有點應接不暇,畢竟這樣的顧客以前只是少數。我們在與企業交流之後得知,在企業內部,以前若某些部門「炫耀」創新成果只會遭同伴竊笑,現在部門主管們反會暗自警惕,趕快學習新知識。爭取創新亦變得開放,用內部的工程、研發,既慢又保守。舉辦一個企業加速器,成本少少,卻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再者,香港的新創與內地的比較一點也不貴,若果新創企業的科技剛剛在自己的「sweet spot」,用100萬去投資就可以拿到最新的情報。況且,成為新創公司的股東,可以透過經營觀察行業,不時找創辦人聊天,有能力的他們對行業的動態瞭如指掌,遠勝閱讀「一鋪過」的諮詢報告。

筆者基於在大學的體會及接觸企業得到的資訊,發現在很多人不滿於傳統價值消失、擴大的貧富差距、互相排拒的政治氛圍的當下,可能商業的競爭範式已經悄悄轉移。現在對創新的態度與前不同,代替了抱團、壟斷經營。畢竟改變通常都發生在動盪、缺乏資源的環境下,以色列、台灣、以往的四小龍都生於缺乏資源;人要奮鬥之時,才能不懼失敗、輕裝上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讓筆者大膽宣布2019年為競爭範式轉變元年,希望將來能和大家一起回首看看是否應驗。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