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
中美貿易談判在一個多星期間出現了180度轉變,從美國樂觀地表示很快會達成協議,到再擴大對中國商品的徵稅幅度。
美國的態度大變,令市場一度出現恐慌,但周五政策落實,負面消息釋放後,市場反而鬆了一口氣,中港股市全面反彈。其實,加徵關稅的影響或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恐慌似乎有點兒過大。
對於中美貿易戰的問題,市場已討論了一年多的時間,而美國早在去年下半年,便陸續對部分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經過逾一年的發展,進出口企業似乎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方法,惟股市依然未適應,在美國擴大對中國商品徵稅的消息出現後,過去一周,恒指大跌超過1500點。
其實,要知道加徵關稅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不妨參考當前兩國的貿易結構,以及過去一年來,加徵關稅後兩國貿易的變化,或可以看到真正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去年下半年,中美陸續向對方的產品加徵關稅後,以美元計,中國對美國的進口金額下跌7.5%,不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金額則仍上升9.92%。對美出口未受影響,一方面因為美國需求仍偏旺,另一方面,亦有指部分美國企業擔心徵稅幅度擴大,紛紛提前入貨。
輸美機電設備 屬華優勢產業
踏入2019年,沒有了提早入貨的因素,參考今年首4個月的數據,或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貿易戰的影響。1至4月份,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金額累計下跌10.06%,而對美國的進口金額則大挫30.16%。若以金額看,中國對美出口減少了136.9億美元,而進口方面則縮減了167.78億美元。
從對美進出口減少的幅度及額度看來,貿易戰之下,美國所受到的影響似乎更大。只因美國向中國出口的產品,大多可以在其他國家找到替代供應,例如大豆方面有巴西及阿根廷、飛機方面有法國的空客等。而且,中國亦不斷加強國內的研發及生產,以保障供應。
作為一個全面自由化的市場,美國政府沒有如中國般對經濟及各產業的發展制定長遠的戰略性部署,只由企業按照自身的情況自行決定。所以過往,企業將生產轉到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的中國市場後,大多沒有在本國留有足夠的後備生產力。當關稅實施後,企業除了接受,亦別無他選。
當然,有人會說,不進口中國商品,可以搬到越南等國生產。但中國有多大,周邊越南、菲律賓等國又有多大,這些國家根本難以全面取代中國。而且,不要說建一個廠需時一兩年,道路物流系統、電力能源供應的穩定、勞動力的培訓、上下游供應鏈的配合等因素,亦不是說搬就能搬。
所以,要把中國的低端製造業全部搬走,或需要5至10年時間,到時中國或有望完成產業轉型,朝向自動化生產及科技行業發展。事實上,早幾年內地工資水平持續上漲,不少低端製造業早已搬走。去年中國對美出口最多的產品為機電設備,佔比達到46.41%【表】,此類產品暫仍屬於中國的優勢產業,搬走的可能性較低。
短期而言,貿易戰對兩國均帶來負面影響,今年外貿數字必定受到打壓。不過,中長期而言,當市場適應了新價格,無法離開中國的生產,仍會繼續留在中國。但拋棄美國農產品的中國,便不可能再買入美國大豆。
當然,大豆在美國經濟中的佔比並不大,出口大減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亦有限。就如今年1至4月,中國對美進口減少了三成,亦沒有真正動搖美國經濟增長。所以,綜合而言,貿易戰之下,中美的經濟發展均未見受到重大影響,投資者確實不需要對加徵關稅的問題過於恐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貿戰下中國境外風投新機會 |
上一篇: | 中美談談打打 股市未脫險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