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5月2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企業狂融資 恐高調違約

筆者上周在「美國債台高築 怪政府及儲局」的信函,指出美國、歐洲及大部分發達國家步向日本化,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財赤攀升、增長放緩等問題浮現,最終一如日本,面對天文數字的赤字,不得不採取超鴿派的貨幣政策。筆者重申這絕非世界末日,只是一切去得太盡難再回頭。為討好選民,美國民主及共和兩黨均無意削減財赤,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簡稱MMT)粉絲更希望赤字愈滾愈大,這意味過去50年的投資規條終須改變。

MMT會否在美國出現?吾友Hoisington Investment Management執行副總裁亨特(Lacy Hunt)指出,美國財政部理論上可發行零息國債,由聯儲局悉數買下,把買債的美元存入財政部賬戶。不過,此招產生通脹,帶來惡性通脹,導致金融超級災難。筆者不認為當局將出動此招,而是採納傳統方法──加碼舉債,邁向日本化,推出大型量化寬鬆(QE)計劃。

目前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超過20萬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計未來10年,聯邦政府每年財赤平均逾1.2萬億美元。不過,CBO預測有關數據時,假設GDP每年增長2.3%,失業率輕微,通脹率約2%,而且無考慮經濟衰退因素,也沒有計算每年預算外開支約4000億美元。

一旦加入這筆開支,未來10年政府每年增加1.6萬億美元欠債,到2029年國債累積至40萬億美元;如果經濟衰退降臨,筆者預計在2026至2028年之間,國債已高達40萬億美元。

當局必須縮減開支,惟作用不大,因為「強制」開支(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社會保障等福利,加上國債利息開支)及國防開支減不得,即使削減部分「自主」開支,依然赤字龐大。

當局如何掙錢應付開支?答案:財政部將出售國債,從而推高債務。當經濟衰退浮現,聯儲局減息至零厘水平,然後再推出史無前例的QE計劃。

不過,當局選擇全面擁抱MMT,前路將惡劣得多,要準備闖過惡性通脹,筆者預計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但對投資者而言,最危險是未曾預計基本論點會出錯。

聯儲局減息太重手

下一輪危機源自上一波危機的應對方式,在2007至2009年飽受衰退煎熬,難有反思機會,現在就反省一下。

當時當局面對重重壓力,必須「做點事」,於是在2008至2009年之間,推出問題資產紓困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簡稱TARP)等救市措施。單在TARP,當局動用4310億美元納稅錢,買下銀行不想再在賬簿出現的壞賬。

雖然當局最終出售大部分壞賬,並取得參與銀行發行的認股權證,從而大大降低TARP的淨成本。可是大家已經忘記,當時受惠於TARP的「銀行」,之前根本不算是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間證券經紀交易商及保險公司匆匆申請銀行牌照,以便參與其中,政府對此也無任歡迎,出現筆者上周提到的史無前例改變。

可是跟聯儲局空前的貨幣政策相比,這些金融政策及監管「驚喜」,只算小巫見大巫。雖然減息並非聯儲局最重要的一步棋,卻落手極重。在2007年8月聯儲局展開減息周期,宣布把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由5.25厘減息半厘,一段時間利率維持不變。然而,利率一年後已降至兩厘,不久再調低至零厘水平。相比之下,在目前的加息周期,聯儲局把利率由零厘水平調高至當前的2.5厘,共花了4年。

由此可見,聯儲局在上調或下調利率方面,可以較以往更加進取。不過,論到聯儲局更大型、更積極的手段,一定是購買資產。但基於法例所限,聯儲局僅能買入國債、銀行債務、獲聯邦政府擔保的按揭抵押債券等。聯儲局「掃貨」數回後,資產負債表擴展到頂峰,近期開始「縮表」。

以上種種導致世界末日嗎?絕對不會,市場消化了一切,而且表現良好。事實上,大市表現一流,皆因吸收了以上種種瘋狂,埋下了下一輪危機的種子。

貨幣寬鬆鼓勵欠債

國際清算銀行(BIS)前首席經濟師懷特(William White)接受瑞士報章訪問,談到近期央行轉鴿放寬貨幣政策,記者問懷特:「為何大家最終落入債務陷阱?」懷特答曰:自2007年起大家被慫恿欠債,而貨幣寬鬆政策就是一張邀請函,鼓勵百姓欠下更多私人債務;加上政府擴大財政開支,因此欠債大增,兩者均增加債務風險,最終自取滅亡。

在2008年經濟大衰退(Great Depression),美國當局雙管齊下,一方面提倡財政寬鬆(推出TARP、擴大社會保障安全網等);另一方面實施貨幣寬鬆政策(減息、收購資產及QE計劃),結果一如懷特所料,私人債務及政府債務攀升。

原本陷入經濟衰退,應該帶來去槓桿化(deleveraging)現象,這看來有悖常理。不過,聯儲局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部分人滅債,也有人愈借愈多,而後者數目龐大得多。

懷特解釋,化解債務問題必須提高還款能力,央行卻提供流動性。在儲備銀行體系,設有最後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通常為央行)把關以免銀行倒閉,但經濟救助未能還錢的債仔非其任務。可惜面對必須採取行動的壓力,聯儲局及其他國家央行向各方派錢救市,注入新的流動性,導致資產價格飆升,容許債仔加碼貸款,刺激資產價格繼續上漲,終落得目前的田地。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全球欠債達244萬億美元,超過一半屬金融及非金融企業債務,政府債務佔27%(約65萬億美元)【圖】。反而美國家庭債務增幅不大,自2013年欠債狀況緩和,惟按揭債務仍高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水平。

企業債務在2003至2018年間不斷攀升,經濟衰退因素幾乎沒有影響,屬於垃圾或接近垃圾級別的企業債券數目大增。筆者多次引述吾友Bleakley顧問公司投資總監博克瓦爾(Peter Boockvar)的金句:「不再有商業周期,大家只有信貸周期。」博克瓦爾指出,資產價格下滑並非下一輪經濟衰退的結局,而是一切的源頭。源源不絕的貸款推高資產價格,但聯儲局大搞實驗,同時加息兼逆轉QE,將導致資產價格下挫。

不過,目前聯儲局至少暫停實驗,並預計今年下半年推倒有關政策,但筆者憂慮出手太遲。最新企業盈利報告及其他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周期性疲弱開始轉動。下一個「徵狀」將是高調的企業債券違約風波,「主角」可能是信貸評級較低的債券發行者,共享辦公室營運商WeWork、電動車生產商Tesla等屬心水選擇。當部分企業耗盡現金,第N次融資終於失敗而回,好戲將會上演。

筆者多年前曾批評日本的經濟政策屬螳臂擋車,認定日本經濟終會爆煲,皆因政府赤字龐大,必須大印銀紙,導致日圓失去價值,而且日本央行要買下任何能入手的資產。但是日本人樂於落實有關政策,而且螳螂仍未擋車,其他政府及央行紛紛參考。

各國政府及央行察覺,日本多年來實施零利率或負利率政策,推出大規模QE計劃,大幅增加政府開支,經濟衰退來了又去,始終仍能站穩住腳。雖然談不上經濟蓬勃,卻能避開經濟噩夢。對各國央行來說,日本「勝了」一仗。

意大利成歐盟藥引

由於歐羅區缺乏統一的財政部門,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照辦煮碗,推出類似日本的政策,而且看來管用。所以歐洲央行去年決定見好就收,打算撤走部分異常措施,但是歐洲央行僅談論此事,足以讓歐羅區經濟患上輕微感冒,現在歐洲央行要返回日本的舊路。

意大利負債纍纍,將輕易步希臘後塵。一旦意大利爆發債務危機,歐盟的拯救行動將龐大得多,而且更加艱巨。意大利已陷入經濟衰退,而且債務不斷上漲,終為歐盟及歐羅區帶來系統性風險。

美國又怎樣?筆者早已指出聯儲局開始撤走金融危機時期的措施,恐怕為時已晚,經濟已完全「依賴」快錢至「上癮」地步。眾所周知,上癮難以戒除。所以目前聯儲局臨陣退縮,難以進一步收緊政策,當經濟裂縫日漸明顯,將嘗試以減息化解。但此招不會管用,聯儲局只能另覓他法,把外界殺個措手不及之餘,也未能獲得理想效果。

於是骨牌效應開始,由於央行長達10年的各項措施,全球債務問題水浸眼眉。目前進入經濟增長周期的末期,繁華景象快將告一段落。美國政府債務已達天文數字,而且貸款需要將會大增,聯儲局最終把新債貨幣化。

可是消除債務將歷時多年,於是美國進入過程悠長而緩慢的日本化。日本人對此忍受了30年,惟筆者相信美國人難有如此耐性,將迫使全球違約,導致筆者口中的「大重置」。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