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8日
長期讀者或已察覺筆者對經濟慢慢失去信心,雖然仍認為今年情況還可以,惟明年衰退機會將大增。即使危機能再推遲一年或兩年,增長階段終會結束,經濟勢步入衰退或持續停滯期,然後邁向筆者稱為「大重置」的全球信貸危機。
筆者估計全球將步日本後塵,日本自1990年代陷入停滯期,至今未走出困局。當然,這絕非世界末日,日本依然存在,只是日本錄得經濟輕微增長,主要歸功於出口強勁,如果所有主要經濟體系處境雷同,就難靠出口自保。
若稱這類經濟下滑為「日本化」(Japani-fication),確實對日本不公平,卻貼切不過。喜訊是「日本化」擴散速度緩慢,噩耗是問題將遲遲未完。筆者相信能避開「血流成河」的慘況,惟將面臨艱巨時刻。
先略述日本落入困局的原因,整個過程緩慢且悠長,恍如溫水煮蛙,當時不察覺危險。二次大戰後,美國等國家協助日本重建經濟,使其得以急速發展。誠然,西方國家出手幫助不是出於慷慨,而是基於日本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以抗衡中國及蘇聯。
迷失十載 廢傳統幣策
日本經濟火熱擴張,到1980年代到達顛峰,引發資產泡沫;到1990年代初期泡沫爆破,進入所謂的「迷失十載」(The Lost Decade)。其實迷失期不止10年,日本直到2000年代初才錄得溫和復甦,惟國內生產總值(GDP)收縮,工資下滑,資產價格普遍下跌或維持不變。
「迷失十載」禍根源於美、日、英、法及西德五國在1985年簽署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日圓被迫升值,資產泡沫進一步膨脹。日本央行自1989年初持續加息,企圖戳爆泡沫。當1992年日本基準利率攀升至6厘時,日本央行開始減息,其後數年最終調低至零厘水平;日本央行亦曾兩度收緊貨幣政策,可惜歷時短暫,亦不管用,自此放棄加息。
日本央行的零息或近乎零息政策維持20年,傳統貨幣政策已經用不着,只能訴諸於規模日漸龐大、類似量化寬鬆(QE)的計劃,惟成效不彰。與此同時,日本政府為扭轉乾坤,採納各種財政政策,如推出基建計劃、放寬監管、減稅等,無所不用其極,可惜效果輕微,GDP增長近乎零,通脹也停滯。
唯一管用的措施是遏止日圓升勢,於是日本政府及央行一再樂於採用。日本央行收購資產確實帶來效果,幾乎買下任何能入手的東西,包括股市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及其他私人資產。筆者在上周〈央行寬鬆無度 下波衰退恐怖〉指出,日本正是人為資本主義(faux capitalism)的表表者,市場資金流入企業,不是被後者創新且能賺錢的構思吸引,而是僅因企業存在,這就是殭屍企業(zombie companies)的主要成因。
結果日本並不繁榮,也非面對衰退,當地問題多多,惟人民不至於排隊輪候免費食物。更嚴峻的是,當地人口急劇老化,卻無解決良方。因此,日本央行買下所有債券(除政府將用於應付未來財赤的國債外)、狂掃日股之餘,亦向美股埋手,試圖把日圓塞進經濟和金融體系以產生通脹,但措施根本不起作用。日本及歐洲是箇中例子,美國也快將步後塵。
加息縮表 過火兼過急
美國金融評論家史密斯(Charles Hugh Smith)近日撰文,談及殭屍化/「日本化」的另一影響:舊日榮耀成為列強的枷鎖,把他們推向錯誤模式;往昔愈輝煌,愈要保住國家認同及權力菁英。為保顏面,即使是錯誤也要做得更盡,最終走向極端。
史密斯指出,因減息能刺激經濟增長,於是權力菁英把利率下調至零厘,如經濟未見起色,他們再調低利率,甚至推出負利率政策;若仍不奏效,就在統計數據動手腳,讓一切看似安好。引用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的金句:「當事情變得嚴峻,就必須說謊。」目前無時無刻都處於危急。
錯誤做得更盡,而且日趨極端,正是聯儲局2008年至2016年政策的寫照:當零息成效不大,就推出QE計劃;即使措施成效有限,而且帶來負面副作用,卻仍再接再厲。歐洲央行也照辦煮碗,而且QE規模更龐大,同樣效果輕微。
聯儲局在2017年及2018年試圖撤走各項異常的刺激經濟措施,開始調高短期利率,逆轉QE計劃。事後孔明,局方看來做得過火及操之過急,它應該慢慢逐步加息或縮表,而非同時雙管齊下。吾友美國經濟學家萊恩斯(Samuel Rines)統計整個QE規模,發現自聯儲局前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在1980年代初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後,以目前的緊縮周期最激進。聯儲局本應早點改變政策,逐步收緊貨幣政策,卻沒有做到。
收緊銀根 歐打退堂鼓
於是各界開始投訴,華爾街感到不快,更糟糕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抱怨加息,公然不滿聯儲局政策。不過,真正的破局卻是2018年底冧市,無論債主或債仔,對孳息曲線變得平坦甚至可能倒掛均日漸憂慮。今年孳息曲線曾數度倒掛,加上經濟數據轉弱,這或許就是導火線。聯儲局暫仍未確實放鬆貨幣政策,但極可能在今年較後期行這一步。
與此同時,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不久前計劃收緊貨幣政策,現已打退堂鼓。歐美原擬撤走異常寬鬆的貨幣政策,但目前看似步日本後塵(日本央行曾嘗試加息,卻發現不可行)。
更糟糕的是,美國正複製日本的財政政策,面臨赤字開支急升。事實上,美國已經「超越」日本:日本財赤佔GDP低於4%,美國比率接近5%;加上美國無資金準備負債(unfunded liabilities)愈滾愈大,未來財赤勢將進一步攀升,筆者認為美國正變成日本。
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開始放緩,全球或在今年底步入衰退,勢把美國拖下水,捲入衰退漩渦。美國要幸免於難,除非聯儲局盡快放鬆貨幣政策以延長目前的增長周期。
其他國家央行將以調低利率和推出各輪不斷膨脹的QE計劃作應對手段。目前瑞士中央銀行、英倫銀行、聯儲局、日本央行、歐洲央行及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共約20萬億美元,這在2006年看簡直匪夷所思。
此外,美國實施零息政策,全球已發行的負利率主權國債規模逾11萬億美元,瑞士及歐洲央行奉行負利率政策等實況,這在2008年前無人能預計。問題資產紓困計劃(TARP)、QE及零息政策(ZIRP)等措施均無跡可尋,數月後卻突然出台。市場周五收市,到周一開市,形勢已截然不同。
債務暴升 阻經濟發展
當下一波危機降臨,各國政府及央行為顯示有所行動,將再次史無前例地擴表,卻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各大央行的儲備將累積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然後左手交右手,商業銀行把超額儲備金轉存到所屬國家的央行。
隨着全球陷入衰退,大量企業債券評級由投資級別降至垃圾級別,意味只有少數企業具償還能力,對流動性卻需求大增,退休計劃、保險公司及眾多追求回報的投資者對這類垃圾債券根本不屑一顧。
孳息曲線倒掛是央行(目前個案是聯儲局)貨幣緊縮政策做得過火的典型徵狀,所以特朗普希望聯儲局馬上減息(以免美國明年大選年撞正經濟衰退),聯儲局及其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也驟變鴿派。
當前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規模達4萬億美元,筆者坦承曾對此吃了一驚,惟幾乎肯定到2020年代中期,規模將擴大至10萬億美元,屆時可能經歷第二輪經濟衰退。為何如此悲觀?皆因美國新任政府勢將加稅,把仍然疲弱的經濟拖進另一波下跌。
那麼,聯儲局將買下哪種資產?受現行法例所限,當局只能買入國庫券及按揭抵押證券等少數獲政府擔保的證券。不過,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入主白宮及國會參眾兩院,筆者估計皆有可能修改法例,皆因當下一波危機殺到,當局將嘗試各種板斧,做出不可思議的事。但無論出動任何法寶,勢必增加政府債務,拖累未來經濟發展。
預計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規模增至10萬億美元之餘,華府債務亦可能暴升至30萬億美元。此外,信貸市場未來5年須融資5萬億美元,以應付企業債務累積,美國還會增添新債、州政府及地區政府債務。別寄望海外債主增持美債,因銀行、大型退休基金及個人投資者「掃貨」能力有限,除非聯儲局出手加息,否則危機勢將嚴重惡化。最終聯儲局別無選擇,只能介入大舉購買國債。
筆者希望以上困境終到盡頭,但高盛經濟師斯特文(Daan Struyven)及梅里克(David Mericle)卻覺得不必結束。兩人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稱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個案極具啟發性:日本公債佔GDP比例屬全球之冠,在2017年的佔比超過236%,較美國的108%高逾一倍【圖】,依然未嘗債務危機之苦。
然而,筆者必須指出,日本的236%比率中,至少有100%已被日本央行買下,加上直接入市購買大量日本股票,再在全球股市掃貨,情況有別於美國。聯儲局持有約35%美債,能否想像持債規模增至20萬億美元的情況?筆者敢打賭,日本人在20年前也難以想像國家落得如斯田地。
當危機真的來臨,安於現狀絕非當局的選項,QE計劃已成討論議題,筆者估計下一波衰退/危機降臨,有關計劃出台已是反射動作。
或問美國會否步日本後塵,市場停滯持續多年,錄得低增長?美國政府限制移民,又會否製造類似日本的人口危機?美國奉行低息政策多年,導致回報偏低,公共退休計劃及保險公司無法履行責任,押注於回報率逾7%的退休計劃也勢難達標,公債及州政府/地區政府退休基金未能履責,將讓美國政府及聯儲局遇上束手無策的政治及法律難題,會否因此修例?請先告訴筆者屆時處理危機的人選,才能解答以上問題。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以保障消費者之名 |
上一篇: | 價值投資理論知易行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