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5日
世事是否公平?人人又是否生而平等?格力威(Malcolm Gladwell)的《表表者之勤有功》(Outliers)記述,加拿大國家青年冰球隊超過八成球員俱出生於1、2月。看似不合理,但細心想想,卻是合理之至。
成年人同年紀的,年頭年尾出生,大概看不出來。但十歲以下小童,年頭年尾出世,便可能差半個頭。個子更高大、頭腦更靈活的表現更佳,便有機會上好球隊,遇上好教練,球技便進步得快,之後便有機會升上更好的球隊。遇上更好教練,周而復始,直到晉身國家隊。
資金追捧撐起股份
表面上看,大中細價股機會均等,人人都有上升機會,但事實卻不盡然。大公司本身就有融資成本優勢。你和蓋茨(Bill Gates)一齊去銀行借錢,你估邊個利息更平?
過去分野只見於貸款成本,現在連證券融資成本也一樣。指數基金流行後,不是以企業優劣選股,而是只買指數成分股。
除非大企業連年表現不濟,被剔出指數,否則任何交易日都會不斷有資金買進,支持股價。大企業有較便宜的證券融資成本,可輕易用高估值發新股融資,優勢便更加明顯。
融資成本便宜,首先是財務報表不一樣。即使同一策略,大公司的利潤率也更高,複利滾存下,和細公司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細公司要打高兩班波,才能打個平手。除非能如當年Facebook般,有個絕佳主意橫空出世,讓自己變成大企業,晉身指數成分股。但這種企業多嗎?
更多是中細價股份長期便宜,管治差的且不說它,管治不錯且盈利有增長的,股價也長期落後。
從前股市全民參與,股價表現便是全民投票結果。但現在指數基金橫行,某些資訊被掩蓋了,平的可以長期平,大企業有先天優勢。到底是好股票吸引資金,還是資金成就好企業?這不要緊。不要和市場拗,懂得追隨趨勢便可以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德股明年中見底 |
上一篇: | 道指標指ⓑ浪後抽 恒指升至3萬回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