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7日
讀者深知筆者對聯儲局的立場,認為聯儲局只需應付銀行體系等實際問題,跟其他國家央行交流;直到爆發金融危機,聯儲局才充當貸款人,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作為救市最後招數。
英國經濟學大師白芝浩(Walter Bagehot)在1873年著作《隆巴底街︰貨幣市場速寫》(Lombard Street:A Description of the Money)提出「在金融危機時,銀行應當慷慨放貸,但只貸款給經營穩健、擁有優質抵押品的公司,而且貸款利率要夠高,足以嚇走非急用錢的借款人」,這項觀點現稱為白芝浩原則(Bagehot's dictum),筆者很贊同。
除了碰上金融危機,筆者反對聯儲局插手,寧願交由市場自行釐定利率,皆因市場對市況最熟悉不過。筆者不認同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舉行議息會議,擁有投票權的12名成員召開圓桌會議,能得出達致市場出清(market-clearing)的合適利率。事實上,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設立多時,不受政府干預。遇上金融危機,LIBOR定價難免有異常情況,但這正是英倫銀行介入的時機。
過去一年,聯儲局政策左搖右擺。僅兩個月前,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建議FOMC只做認為正確的事,任由資產價格波動,承諾2019年至少加息兩次,不排除第三次加息,引發市場恐慌,股市隨即插水。
快速搜畫到目前,看來市場大獲全勝,取得所想的「鮑威爾救市」(Powell Put)。聯儲局放棄貨幣緊縮夢,甚至放寬有關政策,喪失對通脹的恐懼。
《黑天鵝》作者塔利布(Nassim Taleb)在另一本著作《反脆弱》(Antifragile)指出,定期阻止小型「危機」發生,反而最終導致大型危機爆發。一如撲熄小型山火後,並無斬草除根,清除矮樹叢,最終引發破壞力驚人的沖天山火。聯儲局假定「第三個使命」(third mandate)能保障資產價格,同樣帶來危險。
了解未來發展,必須重溫歷史,筆者所指的「歷史」發生於2018年12月。美國股市去年9月攀至頂峰,然後表現疲軟,導致第四季大幅波動。聯儲局依舊繼續加息,即使美國總統特朗普抱怨此舉正損害經濟。去年12月初,特朗普宣布暫緩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對大市略有幫助,惟華爾街仍然焦慮不安,聯儲局則充耳不聞。
FOMC去年12月18日舉行例行政策會議,翌日鮑威爾如常召開記者會,結果以災難收場。對於外界關注聯儲局正影響資產價格,鮑威爾看來不以為然,所以他說得愈多,股市跌得愈厲害。
不過,筆者在「鮑威爾懶理市場 消泡沫長遠利好」的信函,指出鮑威爾處理得當。對上3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平(Alan Greenspan)、貝南奇(Ben Bernanke)及耶倫(Janet Yellen)委派聯儲局第三個非官方使命:捍衞股市之餘,維持低通脹及全民就業。鮑威爾的發言,顯示他無興趣延續使命。
鮑威爾畏縮當「小龍蝦」
當時筆者指出,鮑威爾極可能並非對市場充耳不聞,而是提醒所有人聯儲局獨立運作,不受政治及華爾街左右大局。鮑威爾曾當投行銀行家,管理自家對沖基金,加入聯儲局前,曾擔任財政部多個官職,明顯是「局內人」。加上鮑威爾發言時,並無支吾以對或含糊其詞,看來一切經過慎重考慮,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所以當時筆者敢打賭,鮑威爾深知市場將作出負面反應。
鮑威爾的言行,讓筆者以為他甘願放棄第三項非正式使命,顯露暗藏前聯儲局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本色,甫上台便大幅加息。皆因持續30年的連環泡沫已帶來嚴重影響,市場大起大落,聯儲局應為商界推出帶來穩定的政策。
筆者更以得州小龍蝦(crawfish)為比喻,小龍蝦察覺到危險,就會縮回洞穴,所以「小龍蝦」暗指收回自己的言論或取回送出的禮物。假如鮑威爾任由股市跌市,不充當小龍蝦,沒有「淆底」公開道歉,發表「本應更加鴿派」的言論,就知他希望終結第三項使命。
可惜鮑威爾極速變作「小龍蝦」,現在筆者懷疑他是否在記者會開玩笑。
通常FOMC會議為期兩天,在第二天中午發出政策聲明,然後聯儲局主席主持記者會。去年12月19日,鮑威爾向傳媒表示:「基於經濟狀況,很多FOMC成員預計2019年可能需要加息3次,但我們調低一點。以經濟增長情況,現在認為明年更可能需要加息兩次。」
然而,聯儲局今年1月9日公布FOMC會議紀錄,列明「FOMC成員表示近期經濟發展,包括金融市場波動、日益憂慮全球經濟增長等因素,令未來收緊政策(即加息)的合適程度及時機,較先前更難確定。在這種背景下,特別缺乏通脹壓力,眾多成員認為,FOMC考慮進一步收緊政策,應當保持耐性。」
根據FOMC會議紀錄,筆者認為FOMC察覺市場波動,決定「進一步收緊政策要有耐性」,有別於鮑威爾公開發言時予人的觀感。假如鮑威爾談及耐性,股市可能未必跌市,甚至可能反彈。會議紀錄沒有列明何人發言,可能FOMC鬧分歧,鮑威爾不屬講求耐性的「眾多成員」。不過,其他言論及聲明已顯示FOMC漸變鴿派。
同時叫停縮表及加息
筆者去年12月指出,聯儲局同時加息及縮表犯下大錯,理應逐一進行。在鮑威爾首肯下,現在聯儲局有意快將同時叫停加息及縮表。在3個月前,根本無人意料得到。
理論上,央行銀行家應憂慮通脹。聯儲局及其他國家央行得以存在,部分源於政府厭倦處理失控的通脹。對聯儲局來說,以個人消費支出(PCE)計算,能接受的通脹率為2%。在今個增長周期,大部分時間通脹率低於2%,現在開始趕上,央行銀行家本應開心,他們卻黑面。
新官上任的聯儲局副主席克拉里達(Richard Clarida)最近出席芝加哥大學一個貨幣政策會議,他在會上指出聯儲局可能來個小改動,2%通脹率目標維持不變,卻考慮拉上補下,允許某段時間比率高於2%,以彌補多年來通脹低於目標。
此非新鮮事,聯儲局官員有時嫌經濟不慍不火多時,聲稱應讓經濟「轉趨熾熱」,他們未有坐言起行,只因經濟不想「轉趨熾熱」。而且「熾熱」定義含糊,代表實質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增長逾4%嗎?假如聯儲局官員以此為「熾熱」標準,意味大家面對更大麻煩。2018年屬自2005年來最好景的一年,實質GDP僅增長3%。
在任何情況下,這都屬於玩火,皆因聯儲局難以控制通脹的分布。假如通脹主要呈現在資產價格,意味富人受惠,收入較低的八成人口受苦,飽受房屋、醫療等生活必需品漲價之痛,鬧出政治問題。
鮑威爾上周前往國會山莊,出席半年一度的國會聽證會。鮑威爾在聽證會特別談到聯儲局正觀察市場走勢,向國會表示:「到2018年底,金融市場轉趨更加動盪。與去年較早期相比,金融市場狀況較難支撐經濟增長。」
此外,鮑威爾重申聯儲局仍然「依賴數據」,能根據「金融及經濟發展」調整資產負債表。吾友顧問公司Bleakley投資總監布克瓦爾(Peter Boockvar)撰文,認為鮑威爾實質「依賴標普500指數」。布克瓦爾指出,鮑威爾含蓄向國會表示,股市去年第四季走勢是聯儲局更加彈性處理加息及縮表的首要原因,中國及歐洲經濟疲軟才是第二位。因此保持資產價格上升,已正式成為聯儲局第三項使命。
這正是筆者所指的「小龍蝦」,鮑威爾已經轉軚,現在卑躬屈膝討好投資者,跟12月記者會予人的觀感截然不同。為何變臉?難道經濟數據出現巨變?筆者不認為是這樣,鮑威爾突然退縮,估計憂慮經濟衰退將至,希望盡力阻止,或至少不讓聯儲局全揹上黑鑊。
市場分析公司720 Global共同創辦人勒博維茨(Michael Lebowitz)總括指出,隨着聯儲局逐步縮表,過去一年市場苦苦掙扎,標普500指數過去13個月紋風不動。去年第一季、第二季及第三季注入市場的流動性已被放除;由流動性帶動上升的資產價格,隨流動性抽走而下滑。
聯儲局明顯留意得到,鮑威爾去年12月指出量化緊縮(QT)處於「自動駕駛模式」,短期不會改變。但事隔一周,市場動盪不安,鮑威爾聲稱需要「管理」QT。由「自動駕駛」改口為「管理」,在短短兩個月再變為「結束」QT。如果聯儲局的使命是支撐資產價格,此舉合情合理。
與之相反,國會委託聯儲局的使命就非常清晰:保持物價穩定及全民就業。勒博維茨稱關注焦點落在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極度依賴聯儲局,對價格及價值無動於衷,卻推動不穩定,大幅錯配資金。但他認為錯不在市場,市場僅根據聯儲局的立場及預先反應函數,作出相關回應。弊在聯儲局製造環境,引領市場作出這類回應。
當年「貝南奇救市」(Bernanke Put)未能終結2008年經濟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或伴隨的熊市,「鮑威爾救市」並未加強火力,能否收到有利市場的短期效果?絕能做到。效力較所想更加持久?毫無疑問。企業能否繼續吹捧高收益債券至難以支撐水平?企業正為此扭盡六壬。
特朗普連任路勢崎嶇
不過,筆者認為鮑威爾可能轉軚太遲,或者他能拖延經濟衰退一年左右,但撞正美國大選周期,可能情況有變。如果經濟衰退2020年初降臨,特朗普連任之路肯定更加崎嶇。況且,僅能推遲經濟衰退不算皆大歡喜的結局。所以聯儲局可能維持軟政策,讓經濟轉趨熾熱,令中產階層的生活費上漲速度高於工資增長,民主黨可藉此批評特朗普政策未能收到承諾的效果。到了2021年1月,一旦激進左翼的民主黨總統宣誓就職,民主黨控制參眾兩院,取得大多數議席。屆時大幅加稅,要求增加聯邦政府開支者得逞,甚至現代貨幣理論(MMT)支持者也為所欲為,導致聯邦政府財赤飆升。
可是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巨額財赤終須付出高昂代價,聯儲局再拋出量化寬鬆(QE)政策,QE規模3萬億美元、6萬億美元或以上皆有可能,代價將是經濟增長放緩,貧富更加懸殊,收入差距擴大。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鴉片藥纏訟 普渡謀止痛 |
上一篇: | 預算案美中不足 欠缺培訓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