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終於出台,聽着那一句口號:打造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一流灣區,內心不禁一寒。
回歸後,在局部融合下的香港,其實早已經難以用「宜居、宜業、宜遊」來形容,這不是林日彥空口講白話,從宏觀形勢來看,香港的住屋問題日益嚴重、香港人愈住愈細、公屋上樓愈排愈長龍。香港的醫療系統同樣崩潰,已經到了完全無法負荷外來人口急速膨脹的醫療需求,例如非急症排隊照MRI(磁力共振)隨時等上兩年時間。
過度融合 人滿為患
至於香港的交通,同樣到了臨界點,每天繁忙時間,大家要學會縮骨功加沙甸魚的百般武藝,才可逼上列車,否則必然遲到。好了,大家只剩下星期天不用上班,希望到郊區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結果卻發現去到龍脊要排隊等登山,而那些露營發燒友,早已發現原來不少上佳營地,已經變成內地遊客的另類免費酒店。
香港因為過度融合,早已經出現了人滿之患, 很多生活細節已經呈現崩潰狀態。如今這個大灣區規劃下,竟提出要「塑造健康灣區」,並強調醫療衞生要密切合作,加強醫療衞生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開展傳染病聯合會診,鼓勵港澳醫務人員到珠三角9市,開展學術交流和私人執業醫務人員短期執業。
教育方面,則推動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並鼓勵港澳青年到內地學校就讀。如果當香港變成大灣區內一個城市時,這是否意味香港學生被鼓勵北上就學的同時,內地大學生亦可大批湧入香港作學術交流?當香港醫生可以北上執業,是否也意味內地醫生也可來港執業?
魔鬼細節 落實始知
香港早已經變成了不宜居、不宜業、不宜遊的地方。如今這個大灣區規劃,綱要大框架訂下了,美其名說是充分發揮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但究竟又有多少魔鬼的細節及背後潛在動機,在落實執行的時候,才會一條一條地公布?
回歸後,香港人一直遵從及守護「一國兩制」, 天真地希望可以做到50年不變,但事實現在已經變了,如果按照這個大灣區發展戰略規劃,到了2035年,這個大灣區內的各地區及部門,必須落實且貫徹認真地執行規劃。意即大家不用等到2047年,我們已被規劃及自動改變身份,成為一個中國大灣區內的小城市之一。
整個大灣區規劃,將直接影響香港未來的命運,究竟是好是壞,的確沒有人知曉,但是何以特區政府從來沒有站出來諮詢香港人的意見。或許在林鄭眼中,這是國家發展戰略規劃,香港能夠參與其中,已經是有無上的光榮;更何況這是國家重要戰略,幾時到香港人說不參與?由她過去執行西九故宮、到東大嶼填海計劃,其傲慢作風人皆可看。
是的,香港人都清楚知道,被融合是大家無法逃脫的命運,只是我也會疑問,究竟在如今大框架已經訂下了之後,這個傲慢的特區政府也只會強勢執行,但是請政府能否站在一個有利於香港人的前設下,在執行任務時,想一想香港人的感受,及何謂香港最大利益,請不要再出賣香港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大市隱現見頂 Put弱勢股對沖 |
上一篇: | 婚紗股嘉藝概念獨特 擴產利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