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2月14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監管法例過時 科企變獨裁者

隨着蘇聯解體,半自由市場(semi-free markets)在東歐遍地開花,中國也奉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加入自由市場模式,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看來後者大獲全勝。

資本主義的勝利果實,是數以百萬計人脫貧,一部分人富起來。這絕非近年現象,資本主義已發展逾300年,即使缺點處處、問題多多,依然為人類累積了史上最大的財富。數百年前,全球絕大部分人生活於貧窮線以下,僅一小撮人能維持生計,現在少於一成人生活匱乏,赤貧人數不斷減少。

可是目前資本主義出現一種難以漠視的矛盾,主要市場缺乏競爭。競爭白熱化,才能迫使生產商加強效率、減價吸客。市場缺乏競爭,最終養成規模龐大的獨市企業,老闆賺到盤滿缽滿,卻不利經濟發展。

大家總認為資本主義跟政府互相抗衡,雙方無疑關係緊張,卻互相需要對方。政府需要經濟繁榮帶來稅收,商家需要政府維持社會秩序。

除非政府硬性規定企業必須跟老闆劃清界線,目前的資本主義模式將繼續存在。資本主義跟隨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在十七世紀雙雙崛起,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與英國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等特許公司湧現。

企業架構成為老闆的護盾,讓他們毋須負個人責任,得以冒更大風險,最終創造了現今經濟,只是護盾的效能取決於政府的保障。可惜每當政府沾染貪污腐敗風氣,資本家立即運用本身的影響力,減少或消除競爭,以上種種可追溯數百年。

如果對近代企業及獨市公司誕生於十九世紀的歷史感興趣,不妨拜讀已故美國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的傳記The First Tycoon。范德比爾特可說是史上唯一的萬億富豪(經通脹調整後的美元計算),他跟朋友憑藉政府關係,名副其實從零開始,建立近代企業。雖然早有先例,但范德比爾特把企業打造至現今的龐大規模,與其他十九世紀強盜式資本家(robber barons)創建獨市公司,為自己積累巨額財富。隨後同一政府把這些企業打散。

單憑「大富翁遊戲」,已得知這類獨市公司帶來嚴重後果。只要掃光人人必經街頭的所有物業,毋須提供額外好處就能加租。之後發生何事?最終租客錢花光了,以破產收場,遊戲以獨市公司變得不值一文結束。

現今絕大部分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不是微軟視窗系列就是蘋果Mac OS系統,往往只能二擇一。Google企圖分一杯羹,外界寄予厚望,只因Google規模夠大兼無處不在。企業規模較小,即使產品多麼優秀(例如網頁瀏覽器Firefox),依然吃閉門羹。結果用戶付錢更多、得着更少,對經濟絕非好事。

互聯網供應商幾近獨市

一如筆者,吾友經濟研究機構Variant Perception主編泰珀(Jonathan Tepper)尊敬資本主義及資本家,絕非「左膠」分子。泰珀與赫恩(Denise Hearn)合著的新書《資本主義的神話:獨市企業與競爭之死》(Myth of Capitalism︰ Monopolies and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分析資本主義為何淪為嚴重問題,帶來震撼世界的後果。

新書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Milton Friedman)主持的電視節目Free to Choose作引子,指出「自由選擇」想得美,美國人卻欠缺這種自由。自1980年代初以來,市場集中(market concentration)情況加劇,目前美國眾多行業壟斷問題嚴重,3或4家競爭對手控制了整個行業,除了航空業,其他例子罄竹難書。包括兩大企業雄霸美國九成啤酒市場,五大銀行控制全國一半銀行資產,四大企業掌控美國整個牛肉市場。此外,在很多州份,兩大保險公司霸佔了八成至九成醫療保險市場。以藍十字藍盾(Blue Cross Blue Shield)為例,在亞拉巴馬州及夏威夷分別攻下84%及65%市場。

至於高速互聯網市場,幾乎全由本地供應商包攬,超過75%家庭別無選擇,只能接受獨市供應商的服務。另一方面,今年完成兩大併購案後,三大巨頭將手握全球七成農藥市場及美國八成栗米粒市場。科技業更加糟糕,法例已經過時,難以監管互聯網市場贏家通吃、瞬息萬變的極端情況。Google完全主導互聯網搜尋引擎市場,佔據近九成市場;Facebook(fb)支配近八成社交網絡市場,這兩大巨頭在缺乏競爭兼監管的數碼廣告市場,更呈雙頭壟斷局面。

亞馬遜與平台賣家爭客

亞馬遜正壓倒零售商,並出現利益衝突:本身既是雄霸一方的電子商貿賣家,又是最大的電貿平台,讓第三方賣家在平台進行交易。亞馬遜能自行決定平台的貨品種類,指定哪種貨品能上架或要下架,並跟平台上的成功賣家互相爭客。此外,手機應用程式(App)市場亦出現蘋果iPhone iOS操作系統及Google安卓(Android)兩頭馬車的局面,兩大巨擘能自定服務條款,決定用戶能享用哪類服務。草議現行法例時,根本難以預料數碼平台冒起,迄今這類平台儼然獨裁者。

與30年或40年前相比,現在各行各業壟斷得多,正如經濟學家格魯利翁(Gustavo Grullon)指出,美國商品市場經歷結構性轉變,削減了競爭。只是美國聯邦政府不單未見竭力阻止這種壟斷情況,反而煽風點火。爛市場產生爛政府,經濟及政治勢力日漸落入壟斷者手上。當企業規模愈來愈大,通過政治影響力,更能箝制監管及立法機構,這絕非資本主義的精髓。

筆者認為部分行業成本龐大,確實只能支持少量製造商,例如民航機市場,只有波音(Boeing)、空中巴士(Airbus)及部分規模較細的製造商支撐大局。可是大部分行業絕非如此,銀行業就是活生生例子。眾多研究證明一旦銀行資產規模超過500億美元,經濟規模難再擴張。然而,超級銀行坐大,效能未有加倍之餘,反而握殺了為本土企業提供有利融資條款的本土銀行。

問題在於社會需要本土小企業,泰珀在新書指出自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年代,美國人已歌頒自耕農及小企業,家庭式經營的街坊店對經濟舉足輕重。但是餐廳、乾衣店等小企業製造最多工作,亦消滅最多職位。皆因新公司大多屬小企業,失敗率卻是最高。所以這類企業十分重要,但未能推動生產力。不過,大企業由小公司起家,零售巨擘好市多(Costco)、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或Celgene藥廠全由小企業做起。美國物理學家韋斯特(Geoffrey West)在著作《規模》(Scale)顯示企業一如生物,很多在初創階段已經夭折,但能生存下來、而且迅速成長的,通常能呈幾何級擴張,增加產能及賺錢能力。

筆者認為新書並非批評大企業,大企業角色重要,但真正推動經濟進步及發展的卻是處於食物鏈底層的小企業,問題在於小企業失去茁壯成長及證明實力的機會。

政府毛病多多,導致壟斷問題惡化,卻非唯一元兇。另一源頭是現代科技講求接駁能力,要求規格一致,自然減少選擇自由。於是出現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意指產品隨使用人數增加,擴大了影響力,從而增加價值。所以擁有1億用戶的社交網絡跟10個各有1000萬用戶的對手相比,更加吃香。

這也非嶄新現象,早於超過100年前電話業出現類似情況,基於同一原因,數以百計小型電話公司合組成貝爾系統(Bell System)。只是如今情況有點不同,當年貝爾系統不會根據電話對話,向用戶硬推宣傳廣告,如今社交網絡、互聯網供應商、互聯網搜尋引擎、零售商及其他企業,利用用戶提供的數據賺錢。

筆者最近發現五大科技股FAANG(fb、蘋果、亞馬遜、Netfilx、Google谷歌)並無向用戶提供額外服務,每月每戶收入(ARPU)依然不斷上升。原因何在?皆因隨時日流逝,FAANG蒐集愈來愈多用戶數據,得以更準確針對目標用戶群,讓廣告更具宣傳效果,客戶更願付錢落廣告。

這類數據寡頭不但要求用戶支付服務費,更迅速淘汰私隱。可惜中國在此處於領導地位,當地企業蒐集數據遠較美國企業更加兇狠,並經常把數據奉獻給政府。中國計劃推行「社會信用體系」,根據民眾的網上活動釐定社會信用分數,從而懲罰或獎賞國民。西方國家對此毛骨悚然,大部分中國民眾卻大表贊成,認為有助改善一切。

但是西方民主國家難以阻止以上種種發生,皆因用戶樂於奉獻數據,大部分人根本不在乎。千禧世代希望把一切錄影下來,錄像上載到由Google持有的YouTube,YouTube再出售目標廣告的廣告位。

名著《一九八四》變真實

此外,現在住宅裝置了智能家居設備及鏡頭,用戶以為一聲令下,才會進行攝錄,於是英國文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名著《一九八四》中無處不在的電幕(telescreen)不再是科幻。有關科技目前已經存在,商家憑此賺錢,政府樂於擁有數據。

在較為百花齊放的經濟體系,可能問題較輕微,皆因民眾對企業蒐集及使用用戶數據,擁有更多選擇權,蒐集數據的企業對政府的影響力較低。可惜情況絕非如此,獨市企業不但要求用戶付錢,侵犯他們的私隱,最終可能搶走他們的自由。

誰擁有用戶數據?政府應否介入,要求企業通過用戶的私人區塊鏈身份認證,獲得用戶批准,才能使用用戶數據?用戶應否為了取得特權支付費用?企業應否獎勵用戶以換取使用數據?以上問題快將成為政治議題。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