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17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國損中國經濟終累己

過去數年,美國經濟上處於強勢,歐洲及亞洲(扣除中國)相對站於弱勢。美國人總認為美國與世界隔絕,地緣政治方面,東岸及西岸各有海洋作緩衝,與歐亞大陸分隔。不過,在經濟層面,海洋把美國接駁到重要市場,問題在於這類市場最終變成美國麻煩來源。

筆者上周「企業債市瘋癲 災難歲月重演」的信函,以改編小說的電影《災難歲月》預測今年運程。本周再以另一本拍成電影的小說《闇夜嘉年華》(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作比喻,小說出自美國奇幻大師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講述兩個男孩揭發了魔幻遊藝團的邪惡真相。在現實世界,今年肯定發生邪惡之事,問題在於巡迴表演的遊藝團離開前,將帶來多嚴重的破壞。

「中美利加」亦敵亦友

美國和中國分別是全球最大及第二大經濟體,雖然美國很多風險源自中國,但彼此在多方面關係密切,甚至部分人稱之為「中美利加」(Chimerica),強調中美友好整合的重要。不過,中美是兩個國家,各自有本身的利益,彼此合作之餘,亦互相競爭,於是雙方出現分歧。可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未能幫一把,政府未能領悟並刻意削弱跟美國緊扣的經濟體,同時也累及美國經濟。

美國要求中國尊重知識產權,讓外國企業在中國獲得公平對待,但改變並非像按開關掣那麼輕易,假如處理不當將構成問題。更糟糕的是,中國經濟已呈不穩,無疑中國式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加上地大人多,帶動經濟以令人欣羨的速度增長。筆者認為以中國的規模,經濟將繼續擴張,但步伐終必放慢,不能永遠維持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6%或以上。

現在看來中國經濟將以超出預期的幅度硬着陸,汽車銷量已經下滑,部分源於滴滴出行等共享服務漸受歡迎,也意味中國中產階層的財富增長幅度不如前,經歷過去數年「先買未來車」,消費者已紛紛滿足需求,無意再置新車。

汽車銷量下跌不單是中國的問題,歐美車廠出口汽車到中國,亦在華設置廠房,難以獨善其身。福特車廠(Ford Motor)因此去年關閉數座美國及加拿大廠房,裁減數以千計員工。蘋果發出營收警告,也基於中國市場銷售意外地轉弱。

令人不安的真相是,全球經濟增長很大程度跟中國經濟增長直接掛鈎,企業一直以中國GDP按年增長6%作考量,預測及預計本身業務的增長幅度。假如中國經濟增長遜預期,就會把企業殺個措手不及,蘋果只是眾多個案之一。

無疑美國對中國存有貿易逆差,中國亦有採購美國貨。在2017年,美國五大上市晶片製造商逾三分之一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中美貿易戰足以摧毀全部或大部分盈利。此外,由於很多美國小型企業必須從中國選購組件,關稅戰等因素將增加成本負擔,損害企業的整體利潤。

去年美國經濟火速增長,很大程度歸功於美國庫存量大增,但庫存量撥入GDP,卻非實質銷售額。很多依賴中國原材料的美國企業憂慮關稅戰,在2018年底提早入貨。這批庫存量在2019年售罄後,預料通常不會補貨,勢將成為2019年經濟放緩的主因。中國有其自身問題,包括負債纍纍,消費者日漸手緊。謹記中國經濟下滑,也損及美國。

英國「硬脫歐」可能更佳

筆者上月在〈歐洲危機迫眉睫 完美風暴捲全球〉的信函,引述經濟學家希爾(Victor Hill)的文章。希爾認為「英國混亂脫歐將成為導火線,在2019年上半年燃燒歐羅區的易燃物」。火種仍準備燃點,若英國3月限期前仍未能促成脫歐協議,肯定燃起火焰。

很多經濟分析家相信英國及歐盟能在最後一刻達成協議,因英國「硬脫歐」不符雙方利益,這不合乎邏輯,所以將不會發生。問題在於協議涉及政客,他們有完全不同的利益考慮,所以分析家往往誤算。

吾友英國自由市場學說派經濟學家里德利(Lord Matt Ridley)認為,與其通過目前的脫歐協議草案,英國無協議下硬脫歐可能較佳。里德利對自由市場深信不疑,認為英國將能迅速調整。

況且,即使英國國會最終通過脫歐協議草案,敲定協議詳細條款及法律後果的過程繁複,時間不足以在英國3月29日正式脫歐前拍板,預料至少出現英國與歐盟貿易短暫癱瘓的混亂情況。

根據吾友地緣政治分析師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的圖表,約48%英國出口以歐盟為目的地,歐盟進口英國貨多於美國,意味即使英國與美國簽署新的貿易協議,兩國加強貿易往來的好處有限。雖然歐盟經濟上較少依賴英國(佔17%出口額),部分地區和企業勢必受損。

弗里德曼亦認為,英國及歐盟將在未來數周達成協議,惟他不算特別樂觀派。弗里德曼認為兩個主要問題仍然懸而未解:到底英國與歐盟未來關係如何?英國前景又如何?弗里德曼預計,無論會否促成協議,英國與數個歐盟成員國仍維持緊密的安保關係,英國仍是德國、荷蘭等歐盟主要經濟體的重要貿易夥伴。此外,英國依然是弱勢歐盟成員國的重要盟國,以抗衡德國及法國大石壓頂。

不過,弗里德曼認為英國未來是福是禍,很大程度取決於脫歐協議,但導致英國脫歐的問題亦將威脅英國的一統。如果脫歐協議最終一面倒損害蘇格蘭的利益,蘇格蘭可能要求舉行第二次脫英公投。北愛爾蘭亦局勢不穩,北愛共和派、保皇派、英國政府及愛爾蘭政府在1998年簽署的治權安排協議《受難日協定》仍顯脆弱,宗派衝突引致的「北愛問題」可能死灰復燃,而當地經濟也備受壓力。

當然商界不會靜觀其變,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研究報告顯示,自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以來,金融服務公司已把總值近1萬億美元的資產從英國轉移到歐盟地區,很多公司甚至遷調員工。

雖然英國與美國貿易往來相對有限,部分貿易關係卻極為重要,而且難以取代。而且英美擁有「特殊關係」,美國原為英國殖民地,「分手」過程痛苦,包括曾爆發1812年戰爭(War of 1812,又稱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兩國經過長時間才能修補裂痕。所以英國經濟受創,美國也難自保。假如英國脫歐觸發經濟衰退,阻礙貿易往來,美國企業須另覓貿易拍檔,將加重美國本身的經濟問題。

更嚴重是美國腹背受敵,「硬脫歐」損害英國及歐盟經濟,加上中美爆發貿易戰,造成的經濟損害將席捲全球,包括波及美國。

德國「大傷風」累及全歐

多年來,每當談論歐洲問題,一定扯到德國。雖然英國和法國是歐洲強人,德國卻屬巨人。只要德國打個噴嚏,整個歐洲就會感冒。現在巨人患大傷風,最新數據預期德國2019年GDP增長1.5%。不過,筆者仍嫌有關數據過分樂觀,皆因德國2018年第二季GDP僅增0.5%,第三季更加按季收縮0.2%。

德國經濟不斷惡化,去年11月出口工業訂單按月減少3.2%。出口是德國經濟的動力,而德國經濟則是歐盟及歐羅區的活命草。德國經濟患重病,部分原因與美國同病相憐。一如美國,德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經濟處於順景,惟好景終會完結,特朗普威脅向歐洲進口汽車加徵關稅,可說傷口灑鹽。

部分「病徵」卻是德國獨有,設立歐羅區,讓較弱勢的成員國借錢購買德國貨,給予德國箝制這類國家的機會,大家已目睹希臘的下場,現在經濟規模巨型得多的意大利正步後塵,後果可能嚴重得多。雖然歐盟問題多多,歐洲央行依舊把利率定於負數水平之餘,仍有意在來年停止收購資產,這種經濟方程式將嚴重扭曲經濟。

與此同時,德國鄰國法國仍受「黃背心」示威困擾,這次工人階級抗爭規模大兼有組織。試想像歐洲經濟嚴重下滑,高失業率繼續攀升,政府難再承擔安全網,百姓受加稅之苦,法國的騷動可能在其他國家上演。而且很多歐盟國家的國會選舉制度,導致政府可能隨時倒台。

Gavekal Research歐洲分析師安德魯斯(Nick Andrews)近日分析以上問題,認為歐盟成員國的貨幣及財政政策均受限制,加上本土消費需求轉弱,要刺激經濟及股市只能靠外來因素。

安德魯斯列出三大外來刺激因素,首先英國和歐盟達成互相有利的脫歐協議。英國是歐羅區的第二大出口市場,自英國投票脫歐後,貿易停滯不前。假如英國避免「硬脫歐」,脫歐陰霾未來數月消散,風險溢價(risk premium)減低,英鎊反彈,歐羅區對英國的出口勢將回升。

第二因素是中美貿易關係改善,兩國達成貿易協議,避免互相加徵關稅,解除全球經濟不明朗因素。

第三因素是中國經濟加速增長或發展穩定下來,可能歸功於中美促成貿易協議或中國政府推出刺激經濟措施。中國本土消費需求回升,有利進軍亞洲市場的歐洲企業,尤其奢侈品股能坐享其成。可是即使刺激經濟措施出台,規模媲美2009年的方案機會不大,中國政策惠澤歐洲經濟及市場的威力大減。

安德魯斯總括指出,推動歐洲經濟的內部因素仍未顯現,外來因素又極不明朗,經濟缺乏動力。1月初公布的歐羅區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顯示,歐羅區2018年GDP增長放緩,按年僅增約1%,遜於歐洲央行預期的1.9%。安德魯斯寫得客氣,但筆者認為令人憂慮之處是歐洲顯得無助,除非外來因素打救,否則將繼續沉淪。

如果歐羅區2018年GDP增長果然僅增1%,筆者敢打賭2019年將不會否極泰來,可能觸發真正的經濟衰退。處於如此惡劣的經濟環境,德國銀行何去何從?假如德國銀行危危乎,美國、加拿大及亞洲銀行又怎麼辦?一旦歐洲陷入經濟衰退,將重擊全球及美國經濟。2019年各位必須密切注意歐洲事態發展,不要只顧英超聯賽。筆者預計邪惡之事正逐漸逼近,「黃背心」示威可能在全球散播,全球極可能進入經濟衰退,損及美國經濟。一旦美國政府或聯儲局無壓力下犯錯,經濟衰退將提早降臨美國。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