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11日

管理新思維

建築師鮮為人知的職責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聯席主任)

主持:陳志輝、關志康、程潔明

嘉賓:周蕙禮(WDA集團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陳 陳志輝  關 關志康

程 程潔明  周 周蕙禮(Wailee)

 

程:今天嘉賓的職業,一般聽眾可能較少接觸。她是一位建築師,還自行開設了建築師樓。Wailee,其實你們的工作範圍是怎樣的?

須了解工程各方面

周:除了從事設計、畫平面圖,較鮮為人知的是建築師還要處理法律、合同等事務,故某程度像律師,須熟悉與建築相關的法例。而在畫了設計圖後,便要給十多個政府部門送審。獲批核後,則要挑選建材,我們會接觸到環球建材,要比較價錢,所以又有點像核數師。然後還要留意建材的貨期,例如歐洲的暑假很漫長,如果我們指定要某種歐洲的建材,訂貨時就要更為留神,以免影響了香港高速的建築進程。

以上還未談到地盤的建築事務。我們在地盤,常要與十多人一起開會,他們分別負責處理不同範疇。做建築師很有滿足感,他是整個建案的領導者之一,要了解建築的各方面,而不是只畫一張設計圖。

陳:為何你當初會修讀這一科?你從小就對建築有興趣嗎?

周:我會叮囑想入讀的年輕人,你們必須對藝術和設計感興趣,最好喜歡畫畫,並且有美感,這對在大學修讀建築有幫助。然而我們都只是喜歡設計,到後來才知道還要兼顧很多實際事務。故建築的大學課程一般為期五至七年,畢業後還要多浸淫,累積經驗,才能考專業試。

至於我自己,也是自小喜歡畫畫。我的外公是藝術家,母親則愛寫字畫,也許因此受到熏陶。在大學讀建築也非常愉快,在建築史這一科,我更能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年代的建築。

關:但你的職務聽起來頗為複雜,你們需要藝術天分,但這類人卻未必喜歡接觸法律和數字。兩個領域似是毫不相干。

周:是的。我們固然喜歡設計,但當接觸到現實世界,就會發現任何建築都涉及大額造價,而且建案一般為期較長。最近世界級建築師Renzo Piano在倫敦舉辦展覽,他也提到建築師不論成與敗,整體市民都要享受或承受這個結果數十載。因此建築過程必須一絲不苟,對選料、核數、送審等階段均要妥善處理,只有這樣建案才能具體竣工,你的設計天分才能呈現在大家眼前。

協調訴求覓最佳方案

程:在工作生涯裏,你體會到做建築師有何難處?

周:我們要面對十多個政府部門,也要經常與十多位專業人士如力學工程師、機電工程師、環評工程師等合作,此外也要面對業主,在地盤接觸的人員也是林林總總。你要讓你的設計過五關、斬六將,就要獲得他們眾人的首肯。顯然你要懂得處理許多文件,以及善於交際。

關:但藝術家又未必喜歡與人接觸。

周:可是當你看到你設計的樓宇面世,那種滿足感非筆墨所能形容。這個願望能推動你不畏艱辛,克服各種困難。

程:但有時藝術家會覺得這件作品已接近完美,然而礙於部門或其他規限,設計可能會被調整。那是否會感到無奈?

周:我已執業30年,初時我也總希望建案設計100%都來自我的手筆;但這是錯的。因為首先這塊地皮並不屬於我,建造費並非由我出資,我的角色就是一位藝術創造者。到了今天,設計帶給我的滿足,並不來自於我畫一個圓形或塗上紅色;而是源自於我終於擺平了業主、政府、合作同事等各式訴求,彼此都認同這是最佳方案,我做好了協調的角色。

關:你所描述的是一個理想狀況,能夠達到平衡。但亦有人說世事其實沒有平衡,所謂平衡只不過是作出取捨,犧牲了某些原則。你認為是這樣嗎?

周:也對,但說犧牲好像言重了,那是否意味我有什麼損失?不是的。我們專業人士固然會有一套意見,認為哪一種做法才是最好。但我們也要與他人協調。假如最終的方案能達到我70%的預期效果,我已十分歡喜,其餘30%就因應他人的意見,作一點調整吧。

陳:有人說世事並無完美,但你的圖則始終要出爐。你要在各方面取得平衡,那最後出品算不算完美?只能說各界都覺得可以接受。然而能做到這一點,已是難能可貴。在過程中,你怎樣保持一種持平的態度?始終你也會有自己的意見和感覺。

周:談到設計,自然會比較着重藝術和美感,那也是應該的。說到持平,我們是專業人士,當然懂得行內術語,很多東西甚至不用畫出來,我已知道應該怎樣做。可是我要接洽的並不是行家,他們未必明白背後的脈絡。身為專業人士,我們要向任何提問者,解釋各種做法的前因後果,以至緩急輕重,即使是簡化版也好。他們一旦明白了,就能和衷共濟。

陳:在這裏,我們可參考商業談判的方法。當我手持一個方案踏入會議室,假如與會者都接受它,那自然最理想,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高手就會懂得分辨他們各人最緊張、較緊張以及不太緊張的事情,在討論期間快速掌握他們背後的種種考慮,最終提案就集大成於一身。它能夠滿足各人最緊張的事,較緊張的事則盡量兼顧,然後就他們不太緊張的事就請其讓步。

周:在建築界,我們倒有一套方法能盡快協調,令他人信服。我們平日宜多觀摩世界各地的建築,即使不能親自前往,也可在網上瀏覽。那當委託方請我們設計,我就可以列舉外國的現成例子,它所費多少、所用的建材、效果如何,並邀請他前往視察。那便較有說服力。因此建築師宜勤於觀察,見聞廣博。

舉一個具體例子。若干年前我們受委託設計一座大型商業樓宇,是某機構的總部。機構主席指香港寸金尺土,認為我們所設計的大堂空間過大,是一種浪費。那我要怎樣解釋?我跟他說,如果這幾層的會議室同時散場,參加者都要站在這個大堂,就可能擠得水洩不通。香港已是世界級城市,就這種大型機構的大堂而言,並不能接受你所提議的空間比例。我舉了倫敦、紐約規模相若的機構為例,並找出它們的圖則,一看便知這才是國際標準,他便接受了。專業人士不能只依仗他們的身份;他們還需要提出具體事例,才能取信於人。

設計應考慮未來保育

程:Wailee本身也關注保育。社會也不時有聲音希望保留古物,珍惜這些集體回憶。可是那亦往往與發展起衝突。你認為應怎樣平衡?

周:雖然我身為建築師,也建設了一些樓宇,但與香港現存所有建物相比,實在只是滄海一粟。故保育肯定不是靠我一己之力。這許多建築物,反映了香港過往在歷史裏掙扎的過程。在獅子山下的年代,人們連下一餐飯、明天有沒有工作也不能確定。當年政府為了解決木屋區大火的問題,也就迅速興建了許多徙置大廈。要在短期內建設大量樓宇,質量難免無法精益求精。其時建築物條例的主要要求,是安全和衞生,尤其要能防火,所以設有走火梯。但以今日的標準,人們就嫌它們殘破和欠缺美感,也步入了經常維修的階段。

有了這些經驗,我認為現時的設計,也要考慮到如何方便下一代保育這些新建築,從選料以至日後的維修方法都要思索。當年為了快速建設,無法考慮周全。像歐洲那些建築能夠保育經年,是因為它們有不同的歷史。這是一門高深的社會學問,已超越了平日大家所關注的樓價了。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1月13日題目:百歲人生:如何度過;嘉賓:仁人學社創辦人及首席導師謝家駒博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