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10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企業債市瘋癲 災難歲月重演

筆者預計今年將重演《災難歲月》(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這齣1982年的電影情節,改編自澳洲名作家克里斯托弗.科契(Christopher Koch)的同名小說,以亞洲為背景,政治腐敗案為中心,主角包括新入行的記者和中澳混血的侏儒,最終揭發國際陰謀。假如讀者難以把以上元素串連在一起,歡迎來到2019年,今年大家受困於這種瘋狂局勢,只能自求多福。

近期筆者一再指出 ,目前最大風險正是美國聯儲局政策出錯,不應同時加息兼逆轉量化寬鬆(QE)政策。全球縮表殺傷力特別大,筆者希望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能在2019年初發現錯誤,假如他未能察覺或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其他委員不同意其觀點,今年經濟環境恐出現劇變,前景非常崎嶇。

經濟學家波扎爾(Zoltan Pozsar)表示,由QE產生的銀行儲備並非「超額」。吾友Whalen Global Advisors主席惠倫(Chris Whalen)亦撰文回應,指出波扎爾的兩大觀點。首先,FOMC不可能通過逆QE政策抽回已注入美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同時不帶來傷害。鮑威爾須向公眾明確交代,對上兩任聯儲局主席貝南奇(Ben Bernanke)及耶倫(Janet Yellen)的政策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假如FOMC試圖把「超額儲備」減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資產價格恐完全逆轉。不管FOMC會否上調聯邦基金目標利率,若繼續通過量化緊縮(QT)降低銀行儲備,意味股票及地產價格將會暴跌。

加息次要 縮表事關重大

第二點更加重要,鮑威爾必須向國會表明,如果財政部對政府每年錄得逾億萬美元財赤仍然無意喊停,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只會膨脹而非收縮。美國在1978年通過《漢弗萊.霍金斯法案》(Humphrey Hawkins Act),要求聯儲局每半年向國會提交執行經濟與貨幣政策的報告,以確保該局能維持經濟長期增長、遏抑通脹及保持物價穩定。以財政部的借貸需求,要求FOMC試圖遵從近半世紀前的法例,顯然辦不到,因立法時聯邦赤字輕微。這意味FOMC必須採納推高通脹的政策,惟這跟《漢弗萊.霍金斯法案》的法律指令相悖。

惠倫在文中亦分析,美國總統特朗普批評聯儲局政策,其實並無做錯,但開罵理由有誤,不應針對FOMC是否上調聯邦基金目標利率。自2017年起,信貸市場的唯一重要指標就是聯儲局是否縮表及收縮的幅度。自去年8月開始出現信貸息差變動,顯示波動性日漸出現問題,FOMC卻漠視警告。

以另一隱喻解釋,聯儲局的QE政策令經濟深染毒癮,難以戒除之餘,毒品供應卻消失,這才是重大問題,加息只屬次要。實際上,短期利率仍接近零息水平,即使聯儲局一再加息,依然處於歷史低位,反而逆轉QE政策的影響大得多。

更糟糕的是,犯錯的不只是聯儲局。倫敦資訊機構CrossBorder Capital上月指出,最新的每周數據顯示,主要央行以破紀錄速度縮表(以不變美元滙率計算,每3個月縮減3.5%)。聯儲局逆轉QE步伐不減,日本央行對QE已急煞車,與此同時,英倫銀行的流動性提供(liquidity provision)持續降低,歐洲央行的流動性增長錄得負數。發達國家的流動性不斷收緊之際,中國人民銀行以更快速度注入資金。以不變美元滙率計算,縮表速度更快(每3個月縮減6.8%),聯儲局堅守縮表計劃及美元強勢是「元兇」。

貨幣供應遞減 餓死經濟

吾友「商品大王」加特曼(Dennis Gartman)經常評論美國貨幣政策,近日分析了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的經調整後貨幣基礎變化圖,顯示推動經濟的「燃料」愈來愈少,而且供應量遞減【圖】。

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規模自2015年4月摸頂後,一再減縮,最終餓死經濟及股市。筆者對圖表深感興趣,為了解編製圖表的經濟數據及公式,請教了Hoisington Investment Management經濟師亨特(Lacy Hunt)。

亨特指出,兩大公式可顯示貨幣基礎(monetary base,簡稱MB)的潛在威力,分別是M2(廣義貨幣)=MB x m(money multiplier,意指貨幣乘數,即銀行體系透過不斷重複的存款與放款過程,所製造的貨幣供給量),以及全球美元流動性=MB+外國官方持有的美國國債。

第一條公式意味須經m合作,貨幣基礎才能轉化為錢。目前MB正在下滑,m可略為彌補跌幅。不過,MB挫再加上聯邦基金利率上調,導致M2增長急劇放緩,由高位每年增加8%,降至目前少於3.9%。M2增長減慢引致2018年第三季名義國內生產總值(Nominal GDP)大幅下調。

到了2018年第四季,貨幣流動速度看來減弱,加上M2增長放緩,導致名義GDP增長進一步減慢,有關趨勢將持續至2019年。學術派經濟學家分析,由於名義GDP、實質GDP及通脹增長均緩減,所以總需求曲線轉向下,切割向上的總供求曲線。

第二條公式則點出,當貨幣基礎下跌,全球美元流動性也隨之減弱,除非外國官方增持美國國債,才能彌補跌幅。目前MB及外國政府持有的美國國債同樣減少,抽掉全球市場的流動性,有關實質跡象包括:日本、歐羅區及中國的M2增長大幅放緩、全球股市及商品價格下滑,以及主要外國經濟體系增長減速。此外,中國貨幣增長跌至40年來新低;日本情況相近,相較對上3次經濟衰退,目前貨幣增幅低於當中的兩次。如果聯儲局實質上仍是全球央行,第二條公式才能保持相對。

亨特更補充一點,由於美國存款機構受到嚴格監管,超額儲備跌幅高於貨幣基礎,前者由高位逾2.7萬億美元,降至1.6萬億美元。QT導致超額儲備縮減約4000億美元,聯儲局共加息8次,導致超額儲備再挫約7000億美元。假如聯儲局維持QT政策,估計超額儲備在2019年將每月縮水500億美元或每年6000億美元。換言之,到了今年年底,超額儲備可能減至略為少於1萬億美元。

追求回報 刺激不當投資

吾友Bleakley Advisory Group首席投資總監布克瓦爾(Peter Boockvar)近日表示,在2017年第四季,聯儲局、歐洲及日本央行每月共同購買1000億美元資產;到了2018年底,共同購買額跌至零,預料2019年第一季轉為負數,每月減持約200億美元資產。

市場已陷入困境,各國央行的異常措施無疑有助擺脫對上一次海嘯,卻可能導致下一波風暴更加糟糕。欲避開可能出現的流動性危機,須由FOMC及其他央行主動出擊,惟筆者不認為他們能夠做到。

聯儲局對另一個重大問題也難辭其咎,那就是企業債券市場陷入瘋狂。既然企業負債率已處於歷史高位,為何仍放膽再借?

原因之一是聯儲局的低息政策,在過去10年,企業發行債券或向銀行貸款,成本低於發行新股,借錢成為眾多企業的融資方式。問題在於人為的低成本刺激了不當投資,例如企業高層舉債募款,以高於目前股價的一兩倍價格回購股份。目前接近衰退周期的後段,企業實應利用這筆現金作為應急錢。

追求高回報的債主同樣愚蠢,由於聯儲局的低利率政策導致美債孳息率見底,投資者「冇肉食」,被迫冒信貸風險。很多投資者過了火位,買入「低門檻貸款」(covenant-lite loans),甘願放棄過去難作讓步的保障。2005年至2007年的陰霾再次籠罩市場,還記得2008年金融風暴的結局嗎?

結果目前企業債務佔GDP比率處於歷史高位,負債水平如此高,不會帶來美滿結局。更糟糕的是,大部分這類債務擴展為槓桿貸款(leveraged loan),筆者同樣認為難以喜劇收場。為何構成問題?隨着聯儲局持續加息,加上經濟轉弱,企業債券價格顯示投資者要冒更大違約風險。當企業債券價格下滑,投資者希望拋售,意味接貨買家可盡量壓價。

而且大量這類債券由互惠基金持倉,法律容許投資者可隨時套現離場。假如投資者要求套現的金額超出基金手持的現款,基金便必須立即變賣資產集資,不管買家如何壓價也得接受。以上種種問題只會迅速愈滾愈大,觸發金融危機,情況甚至可能較2008年商業票據市場崩潰更糟糕,只怕這次聯儲局及財政部也無濟於事。筆者預計,2019年極有可能爆發企業債券危機,而垃圾債券及槓桿貸款可能是導火線,而且損害將會擴散。

中國難全讓步 貿戰未息

與此同時,民主黨重掌眾議院,意味稅務優惠加碼無望;而政治緊張局勢也惡化,民主黨將運用權力,調查特朗普政府的弊案,並抗衡其政策。特朗普如何招架?筆者並不樂觀,最可能出現持續至少兩年的立法僵局。

然而,立法僵局未必能夠阻止特朗普運用行政指令,繼續打貿易戰,特別是向中國發炮。中美在二十國集團(G20)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達成的貿易戰停火協議,將在3月2日屆滿,雙方雖正舉行談判,但彼此間存有眾多棘手問題,根本難以在限期前解決,尤其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仍談及向中國徵收額外關稅。

對於美國的種種要求,中國難以在保持自身經濟無損下全數答允;北京可能在某方面讓步,惟筆者仍對促成協議持憂慮及懷疑態度。加上美國經濟亦挑戰多多,倘關稅戰捲土重來,勢進一步蠶食增長。

另一方面,只有少數人關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修訂須經國會批准,至少給予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談判籌碼。何況現在還加插了政府停運?

以上林林總總問題:多國央行政策出錯、高收益企業債券高企、貿易戰、政黨互鬥及政府停運,全屬於無壓力下犯錯,經濟體系可以忽視個別問題,但若全部問題一擁而上,只會一團糟紛亂收場。筆者估計今年將是災難歲月,再進入2020年代的災難10年,然後出現「大重置」,方可邁向更美好新世界。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