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
筆者在上周「鮑威爾懶理市場 消泡沫長遠利好」的信函中,力證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最近僅加息25個基點,確實做得對,屬伏爾克(Paul Volcker,1979至1987年間出任聯儲局主席)以來,首位實牙實齒表態聯儲局獨立運作、不受市場及政客左右的掌舵人。
3名前任主席罪魁禍首
前3任聯儲局主席格林斯平(Alan Greenspan)、貝南奇(Ben Bernanke)及耶倫(Janet Yellen)均選擇「認沽期權」(Put,以期權認沽概念隱喻聯儲局為股市「封底」),履行第三個非官方使命,即確保資產價格不斷攀升,當中尤以耶倫最落力。他們製造連串泡沫,最後一如所料怦然爆裂,若非他們搞砸了聯儲局的政策,目前也不會落得如斯田地。
然而,他們3人仍然趾高氣揚,認為能化解自製的危機實在居功至偉,毫無羞愧之心。鮑威爾並非加息的罪魁禍首,主要問題源於前任耶倫拒絕加息,筆者認為她具有政治私心,希望協助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莉登上總統寶座,耶倫應感到羞恥。
雙變數測試最蠢政策
雖然筆者認為鮑威爾做得對,但他與聯儲局官員依然搞出大頭佛。嚴謹的科學家不會進行雙變數測試(two-variable experiment),皆因假如測試出現兩個變數,就難以從中找出問題起因;應該首先嘗試單變數測試,查看測試結果,然後再接再厲,試驗另一個單變數測試,從中得出結論。
可是聯儲局目前正進行雙變數測試,該兩個變數正是慢慢地加息,並且進取地縮表。筆者認為市場問題叢生,源於兩者雙劍合璧,屬聯儲局犯下的連串錯誤中,最愚蠢的貨幣政策。
聯儲局理應選擇加息或縮表,而非雙管齊下。兩者之間,人人把跌市歸咎於聯儲局最近一次加息,但更應看看縮表鬧出的岔子。
央行收水波動漸起
聯儲局大幅縮表之際,歐洲央行(ECB)及其他國家的央行亦結束量化寬鬆(QE)政策,取走市場已經上癮的「霹靂可卡因」。
全球去年10月開始撤回QE政策,雖然兩者未必有因果關係,但筆者認為市場同時變得波動,情況實在令人起疑;故除了加息,筆者推測縮表也可能是市場波動的根源。
如果QE帶動升市,尤其在歐洲央行、英倫銀行及日本央行聯合行動下,股市節節上升;那麼股市隨QE結束而下滑,就在預料之內。
目前聯儲局把聯邦基金利率目標訂在2.25厘,輕微高於通脹率。實質利率則處於零厘水平,意味聯儲局實際上仍然在派錢,而這代表製造泡沫。如果鮑威爾真的希望「緊靠市場」,試圖削減通脹的上升,他應該把加息目標訂在4厘或5厘,但可能要就經濟衰退等問題「孭鑊」。
然而,目前利率仍然只略高於通脹率,其實耶倫應該在4年前加息。故要斥責罪魁禍首,應該首先把矛頭指向耶倫、貝南奇及格林斯平。
模型建基錯誤理論
鮑威爾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簡稱FOMC)聽從經濟學博士的意見,這批高材生來自頂級大學,自然十分醒目,他們利用一流的多重算法模型,證明同時加息及縮表絕無問題。
筆者在此直截了當指出,這些聰明人誤信的模型,只以往昔表現為基礎;更糟糕的是,模型建基於顯然嚴重錯誤的貨幣理論之上。
他們多年來利用這些模型來預測未來市場走勢及經濟發展,惟模型/假設根本存有缺陷,只能得出差劣的統計結果。他們的基礎經濟理論極不管用,皆因缺乏令人滿意的政治及學術理論作支撐,這些高材生反被本身的教育缺失所困,認為憑着才高八斗,足以睇清大市。
筆者曾遇見有人就模型問題,向一名聯儲局經濟師提出異議,認為鮑威爾最好炒掉所有高材生,漠視該些經濟模型。
該名聯儲局經濟師面對質詢,當然感到不快,氣得面紅耳赤,提高聲浪反問對方:「難以在沒有替代品下,停用一個模型,你將用什麼模型來頂替?」筆者視質詢者為最佳債市觀察家,他略為結結巴巴地回答:「根本難以為未來設下模型。」
筆者認為往昔表現難以指示未來發展,這絕非廢話,皆因以此為基礎的模型建基於特定的宏觀經濟環境,除非目前境況雷同,否則對這類模型抱持懷疑態度,實在理所當然。所以筆者重申,投資者緊抱「買入並持有」策略,持有傳統的60/40股票及債券投資組合,未來將遇到重擊。
當然,筆者也極希望,找到可靠的宏觀經濟預測模型,那將是經濟學上的「聖杯」。可惜在過去40年或50年,聯儲局及所有高材生仍未能尋到這夢寐以求之物。
特朗普應停止插手
相信在這個經濟周期,聯儲局已不會再加息。預計在2019年上半年,FOMC委員會開始發覺經濟數據轉弱,明白進一步加息只會導致情況惡化,難以有所改善。
但無論如何,他們應該無視政治壓力,漠視市場波動,一切按本身的判斷辦事。如果通脹上升,經濟轉強,才應再次加息。然而,筆者認為這兩個因素均不會出現。
此外,聯儲局必須中止荒謬的雙變數測試,這屬貨幣政策的一大錯誤。鮑威爾應盡快召開FOMC緊急會議,下令中止縮表。惟聯儲局切忌分心,每次應只專心做一件事,而且此舉只是糾正政策錯誤,絕非受到市場壓力。
在此再次提醒讀者,即使踏入熊市,不代表經濟衰退會伴隨而來,通常最終會出現「V」型復甦。誠然,目前市場超買兼估值過高,筆者難言會否出現「復甦」,可是,上周三股市明顯出現空倉回補帶動的上漲(short-covering rally),皆因沽空最嚴重的股票錄得最大升幅。
另外,筆者呼籲美國總統特朗普停止互相推卸責任,不管大市是升是降,都不要邀功或卸膊。當然冧市時,總統會備受指摘,但這非特朗普之錯。假如特朗普要怪罪於他人,應該歸咎於前總統列根、喬治布殊及奧巴馬任命炮製連串泡沫的聯儲局主席。發完牢騷後,特朗普應該向前看,既然手頭工作不斷,便不應再插手市場。
周期後段難保常態
過去數周股市波動,預料未來走向同樣難測。社會轉變一樣難料,更遑論是政局變遷。根據歷史學家史威廉(William Strauss)及侯尼爾(Neil Howe)合著的《第四彎》(The Fourth Turning),目前市場處身於第四彎的下半部(即歷時80年的循環周期的末段)。事實上,我們步入周期最後半段的下半位置,借鑑過去500年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歷史,這屬於最動盪的時刻。
筆者與侯尼爾、卡德爾(Pat Caddell)等政治及社會專家長談過後,坦白說對前景極為擔心及憂慮。雖然目前仍然毋須儲備乾糧、槍械及黃金傍身,但恐怕將不會一切如常。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亂世吸資 黃金值博 |
上一篇: | 2019波譎雲詭 等候時機發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