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2月27日

龐兆恩 數裏見真章

保歷加通道單一應用難穩操勝券

要在股票市場出奇制勝,投資者必須有一技傍身,特別是最近環境艱難,更加是對投資技巧和知識的考驗。基本分析派注重宏觀經濟分析、行業前景、公司業績,最近中美貿易摩擦,還需要政治研究,更要時常監測Twitter的留言。技術分析派則採取另一方向,不看經濟和公司數據,只集中研究價格和成交量的數據,技術分析派相信價格是反映真實情況的最佳指標,圖表不會說謊。技術分析派的核心原則是歷史會不停重複,通過研究過去圖形和技術指標跟股價的關係,利用相關性做出預測,尋找獲利機會。

技術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圖表分析,主要是研究有沒有一些特定的圖形可以預測股價未來的走勢,最經典的例子有頭肩頂、雙頂或支持位等。圖形觀察有着悠久的歷史,很多經典書籍都有講解怎麼去做圖表分析,但同時圖表分析有一個結構性問題,就是它的主觀性,不同的人有時候可以看出不同的圖形,一幅圖有人看到頭肩頂,也有人可以看成是雙底。要解決這問題,最佳的辦法當然是把整件事情量化,把圖形的定義寫好,把回測數據窗口設定好,把主觀元素剔除。此外,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甚至乎可以利用AI來做pattern recognition,把整個圖形識別的過程系統化。

第二類則是技術指標研究,要計算技術指標必須利用歷史股價、成交量或其他有關的交易訊息。技術指標大致上是通過統計來顯示股價的趨勢或反轉力量,繼而預測股價的可能方向。技術指標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利用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只要懂得簡單編程就可以回測。自有股票市場開始,技術分析就已存在,因此技術指標的種類不勝枚舉,如要列寫所有技術指標,可能兩版紙都還沒寫完。話說如此,有一些指標比較受注目,例如RSI、MACD或保歷加通道等等。

愈多人用 回報愈低

筆者最近在學術期刊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裏面看到一篇名為Popularity versus Profitability: Evidence from Bollinger Bands的文章,文章主角是保歷加通道,它是由約翰保歷加在1983年發明,保歷加當時在Financial News Network(即是現在的CNBC)裏提出保歷加通道的應用。文章作者研究能否利用保歷加通道的交易規則來賺取超額回報,範圍包括了各大國際市場的股票指數,重點在於討論保歷加通道交易規則在1983年之前和之後的回報有沒有改變,他們計算了1983年以前、1983年至2002年,以及2002年至2014年3個樣本期內的回報。

他們的研究也包括了香港市場,所以特意在這裏討論一下。在2002年以前,保歷加通道在港股的應用非常理想,比buy-and-hold策略的回報是以倍數計,但到了2002年後,保歷加通道好像失去了魔法,並沒有帶來任何回報。文章探討的是關於策略受注目程度與盈利的取捨,作者想帶出的訊息就是當策略愈多人關注,能獲取的回報就愈低。換句話說,如要有回報就要低調,也是傳統智慧「悶聲發大財」的精神。

結合基本分析效果更好

文章並沒有把A股包含在內,相信是因為A股歷史較短,不能做分段測試。筆者打算利用2005年5月開始到今年12月滬深300指數數據,設計一個跟保歷加通道有關的簡單規則,嘗試挖掘有沒有捕捉alpha的機會。交易規則如下:保歷加通道平均線設定為20天,帶寬則為兩個標準差,每當股價超過(低於)帶寬的上限,就會買入(沽空),而買入(沽空)後持有10天。這樣的交易規則也是一種趨勢交易法,當股價升穿或跌穿帶寬時,變相就是確認趨勢。趨勢交易法的特點是當市場出現持續的趨勢時,策略比較容易有盈利;相反,策略在上落市時不太適用。

以上交易規則雖然簡單,卻有不錯的回測結果,在13年過程裏,策略建長倉總共有132次,短倉有97次,長倉的每次交易平均回報為2%,短倉的是0.75%,策略最終年化回報率為24%,年化波幅為25%,夏普比率比同一時期的buy-and-hold策略有着明顯的優勢。

為了檢驗結果的穩定性,需要設定不同參數,如果把持貨的天數改為15天或20天,得出來的回測結果也沒有太大改變。這交易規則只是保歷加通道應用的其中一個方案,屬於鑑定突破的類型。

另有一種改良方法名叫「Squeeze」,除了觀察突破點外,還會要求帶寬在收窄的時候才會建倉,在突破後再等候波幅擴大。以上的交易策略雖有歷史回測結果支持,但用於實戰操作時,也不能當作是穩操勝券,只用一個技術指標的風險太高,依賴太強,因此需要利用到多重指標做確認,提高命中率。以筆者所知,有不少專業的技術分析派都會建立一個全面技術指標系統,集合不同技術指標,同一時間監測一籃子股票,大範圍尋找投資機會。

除了純量化交易,技術分析其實可以與基本分析同時使用,基本分析剖析經濟大環境和大市的走勢,技術分析則可以指出建倉的合適時機,如能把兩派精髓結合,勝算將會更高。

作者為Rivermap Quantitative Research創辦人,專注A股量化分析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