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2019年即將來臨,身邊許多金融界的朋友近日都開始討論未來經濟走向,以及如何能夠在投資上作出相應的部署。在香港講投資,永遠離不開樓市與股市。雖然現時樓價開始有下滑跡象,令許多市民產生想趁低吸納的念頭,不過,其實市場普遍認為香港樓市的下跌空間有限。
許多股票投資者亦等待入市良機,恒生指數在今年初段曾一度創新高。不過,受中美貿易衝突的影響,港股後繼無力,經過數輪的市場調整後,恒指正徘徊在26000點附近水平。
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不只反映在短線股市上,市場更擔憂的是,貿易衝突會否拖累往後的環球經濟增長動力。臨近年尾,大多數金融機構會推出各自對2019年環球或個別市場的經濟預測,而大部分分析都預料,無論是發達或新興市場的未來經濟增長都會放緩。
經濟減速未必壞事
主流意見認為,隨着美國逐漸結束貨幣寬鬆政策、減少財政刺激措施,加上其他發達國家亦面對周期性放緩趨勢,各種的不利因素將為金融市場帶來壓力。不過,經濟增長放緩,並不鐵定是壞事,因為增長減速有助防止經濟過度擴張,避免泡沫的形成。
此外,現時圍繞市場的種種負面因素,很大部分都不再是新消息,當同一或多件事情不斷在11個月內重複出現,投資者終有一天會免疫。
如果市民有心投資但又不想時常為留意市場動態而煩惱,不妨參考著名投資大師畢非德的建議。畢非德自出道至今曾多次向散戶推薦交易所指數基金(ETF),他認為,定期投資指數基金能夠讓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普通市民跑贏大部分專業投資者。他的原理是,如果投資者可以持續不斷,有紀律地定期分批投資,就能夠很大程度的盡量避免了在某個歷史高位大批買入,久而久之,投資組合平均價就會生成。
一般來說,指數的長遠走勢是向上的,恒指在1964年剛成立時是以100點起步,該指數近54年來合共上漲了約260倍。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客觀來看,只要我們投資的時間夠長,並且有合理的平均價作配合,就有較大機會獲取正回報。對於大多數沒有時間進行充分個股研究及資本較小的投資者,指數基金可能會更適合他們的口味。
作者為惠理基金量化投資聯席董事總經理。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對投資及市場的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環球經濟增長放緩 美息料明年中見頂 |
上一篇: | 投資者需改行讀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