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2月8日

何華真 拆局造王

貿戰核心 走出餓人谷

中美談判舉世矚目,可惜一般人無緣參與,自然無法理解中美領袖的水平高低。領導能力分高下可看兩點︰第一是「點題力」;第二看「對焦力」。低能行政人員以至粗獷領袖,事情談了半天,抓不住重點,說不出梗概,更點不出其所以然,就是沒點題力;至於對焦力,是執行力的重中之重,扮勤力的領袖可以執行很多工作,但最重要的事務沒有集中處理好,或重點部分的質量不夠,就是對焦力不足!很多不同階段的創業家在集資演示時,得不到投資者青睞或投資額不足,很大可能是兩個部分都有犯錯。點題方面如對旗下的生意描述得不夠畫龍點睛,沾手範圍過廣,沒拳頭產品;對焦方面包括團隊力量結集不足,軟硬裝備水平不及,最後輸人輸陣。

中美其實同途灑淚

中美貿戰再度引起全球興趣,核心問題是什麼?是否可一言以蔽之?長治久安良方何在?筆者反覆思量,發覺中美雙方問題基本一致,說穿了亦老掉大牙、笑出眼淚,尋根究柢後居然是「吃的問題」,更清晰的說法是「沒得吃的問題」。中國人的恐懼是沒飯吃,美國人的恐懼是沒漢堡包、薯條吃!此話怎講?先拐個圈子說說美國諮詢界,它們喜歡用金錢量度問題,以突顯諮詢價值,例如說這個是百萬或千萬美元級問題。若要解決全球「吃」的問題,恐怕這算得上是兆億美元級的問題︰美國是怕長線走下去「沒得吃」,有些人已是如此,大部分手握選票的人是覺得快將沒得吃!由於教育普及,不同水平的國家趕緊進化,粗糙行業被新興國家取代,但這方面並非美國獨憔悴。美國雖然是資本主義火車頭,但中國這新興強國,基本上今朝君體已相同,中美皆面對產業被新興國家取代的魔咒。

要解答這「吃飯」問題,須湊合政經商三界,三界語言從來海水河水井水,巴別塔到無法滙聚的地步,若要他們協商出一個答案來,恐走不出4個字──二次創富。由國家層面開始,依靠什麼行業創富?特朗普鬧着玩重提工業製造業,就算有部分企業家能僥幸留在製造業,都會是製造業3.0/4.0,是新興國家短期內難以取代的特殊製造業,這絕不是中美的出路。金融業在美國仍然跌跌撞撞,新一輪金融風暴重臨之恐嚇不絕於耳;中國則未敢開放金融業,思考靠此是否能真創富及創造真就業?還是停留在塘水滾塘魚的狀態?中美都沒有肯定的說法!中國對金融業的抄襲非常小心,反而娛樂業愈來愈似實業︰好萊塢電影出口全世界,創富已是肯定,印度的bollywood緊隨其腳步,中港漸多印片上畫,南韓亦不甘後人,以韓流影視向全球出發,中國差的是何時全力將影視文化出口。

最後一個看似偉大的行業是私募股權投資,中國似可抄襲得興高采烈,但筆者極度懷疑政府是否有能力透視此類基金的賺蝕。當然,筆者不排除個別基金有真正實績及職位創造,但平均狀態是怎樣?GP管理合夥人的質素怎量度?有沒有走進新加坡初期的困局?星洲當時出現一新物種名為grantreprenur,可譯為偽創業者或補貼創業者,向政府呈上計劃,表面上以1:1的集資方式與政府合作,實際上自己所謂出資,只是放在銀行戶口擺一擺,夠時間就拿走,然後任由公司亂燒錢,燒乾燒淨就向政府報銷準備倒閉,差不多臨關門前的6個月或一年,就再向政府申請投資另一家新公司,好讓舊公司死亡前,可得到新公司的政府補貼,變成高端廢人的社會福利金。

華「股權投資」未滿師

新中國政府補貼企業史之綿遠流長,中間的爾虞我詐互動模式比新加坡複雜得多,但新加坡的淡馬錫私募投資模式最少進入了2.0階段,並已進化到有效趨利的模式,相對中關村模式,中國有底氣說自己是2.0嗎?檢測投資機構第一個問題是︰吃虧吃夠了沒有,是否已吃虧到足夠整理出一個改良模式?

近期中國已有點進步,懂得問問題,例如是否一定要下一輪融資?是否一定要IPO?若有大基金持一定比例,跟IPO有什麼分別?沒IPO的企業肯定噪音較少,更易集中精神做好發展。更進步的反省是︰為什麼一定要經歷ABCD輪融資?好謔者說ABCD輪只是為赤貧企業家而設,本身已經富有的一代或二代,只是為製造更多財富而創業,家族及銀行融資一般已經足夠其發展,要作交代時找估值師打個分就算了。社會已逐漸由「因貧窮而創富」,過渡至「為創富而創富」,剩下來的問題是,創富後怎樣令資源流入社會的最底層及創造就業?這方面中國似乎愈走愈差勁。

中國要超越美國,應首先追上新加坡,徹底明白新加坡的小模式,怎樣可以縱橫應用於偌大的中國,藉此做到先創富,後聰明分配財富。

作者為MASTERMIND大承諮詢有限公司CEO、教授

[email protected]

WeChat ID:davidkho

Facebook:Scaling Academy壯大講堂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