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聯席主任)
主持:潘嘉陽、李靜宜
嘉賓:黎廣德(低碳亞洲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潘 潘嘉陽 李 李靜宜 黎 黎廣德(Albert)
李:今天的主題是「香港企業如何追得上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大潮」。最近我參加了Albert有份創辦的「低碳亞洲」十周年慶典,各講者都反覆提到Global citizen(世界公民)這個詞,那是否意味談到可持續發展,必須有更宏大的視野?
環境議題是世界大潮
黎:正是。我們既要看得更遠,也要看得更深。說到「世界大潮」,少不免要回顧歷史。在1970年代之前,人們只重視發展。但1972年則出現了轉捩點,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舉行了首次環境與發展會議。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發展與環境有衝突,會破壞生態、製造污染、影響健康。然而當年大家找不到解決的方案。
到1992年里約熱內盧舉辦了聯合國地球高峰會,簽署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也就是這一代人在發展之餘,不應影響到未來世代發展的能力。
潘:除此之外,我們還聽到《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議》,那又是怎樣一回事?
黎:《京都議定書》也是於1992年簽定,有效期至2012年,內容為發達國家須肩負起減排的責任。惟國際社會在2007年峇里以及2009年哥本哈根,都未能同意2012年過後的後續協議,到2015年才終於簽定了《巴黎協議》,由各國自行提出減排計劃,而企業的環保行動,也將圍繞着《巴黎協議》。
李:你關注可持續發展多年,自1972年至今,我們的環境狀況到底有沒有改進?
黎:實在難言情況好轉。以碳排放為例,儘管簽定了各種協議,但今年還是再創新高。我們的確面臨嚴峻的挑戰。
李:回到香港。港交所已採取行動,要求上市公司自2017年起,在年報以外提交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報告。為何港交所會有這項想法?
黎:我對這個條例期待已久。事實上「低碳亞洲」在2008年成立時,第一件事就是跟港交所傾談,指出全球愈來愈多交易所要求提交可持續發展報告,香港何時也會制訂指引呢?現在終於實現了。
2002年約翰內斯堡的地球高峰會指出,可持續發展不能單靠政府,它需要三頭馬車來推動:政府、企業、公民社會。而企業要出一分力,首先就要有透明度,正如管理界的格言,只有經過量度的事物,才能有效管理。所以第一步是企業要量度自身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與此同時,總部位於阿姆斯特丹的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全球報告倡議組織)也制訂了企業滙報這些影響的準則。現時港交所的指引,是GRI的簡化版,要求企業在11個範疇進行滙報。
它與企業過往的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有一大分別。這不是為了唱好企業,而是要如實反映企業的社會和環境表現。因此其中一項原則是平衡,不能只談優點而忽略缺點。
第二是要盡量量化,過往企業沒有量度它的碳排放,現在則要按國際標準計算。第三是量度的方法要一致,以便作出比較,能得知企業相比去年是進步還是退步,以及相對同業是優秀還是遜色。有了這些資訊,企業才能管理它的社會和環境表現。
倡立法護公司揭弊者
潘:你談到ESG報告有11個範疇,除了減碳,可否具體分享一兩個例子?
黎:11個範疇中,3個關乎環境,8個關乎社會。社會的範疇較闊,企業要關心員工福祉,亦要打擊貪污,以至設立保護揭弊者(whistle-blower)的制度。同時它亦要投資社區,那不只是捐錢,而是看企業怎樣令周邊的社區受惠。好比我們也曾安排發展商讓新晉藝術家在商場裏免租擺賣,那便能協助社區發展。
李:你提到揭弊者,那是否說員工在企業遇上問題,向上級滙報就是?
黎:揭弊者是台灣流行的說法,我們可能會說「舉報」,但卻給人負面的聯想,因此不如改稱揭弊。台灣近年訂立了《揭弊者保護法》,那亦是世界大潮,歐盟已有十多國訂立相關法例。揭弊者留意到企業內部有不當行為,而且與公眾利益相關,他覺得有責任反映這些事項。但他要反映給誰呢?假如他發現老闆貪污,難道就告訴老闆嗎?那顯然行不通。因此公司宜設立揭弊者的制度,例如他可向某位獨立董事舉報。那樣企業便得以在內部解決弊端。不然揭弊者就只能向外舉報,公司聲譽便深受影響,因此揭弊者制度其實能夠保護公司。此外,這種制度亦禁止公司對揭弊者秋後算賬,為他們帶來保障。
以港鐵為例,最近它因沙中線的工程問題而聲名狼藉,接下來要糾正這些問題亦須耗費大量資金。然而它是否可以避免?假如港鐵設有揭弊者制度,讓高層幾年前就得知問題所在,及早處理,便能防微杜漸,不至弄到如斯田地。
李:港交所還有一項要求,就是希望公司每年都有改善。你認為香港的企業能做到嗎?
黎:我認為不難,因為大部分公司的起步點都太低,只要略盡綿力,已算有所改善。不少公司就連守則都沒有,例如許多公司根本沒有揭弊的政策,尚未指明哪位高層或董事去接受申訴。
環境方面我也舉一個現成例子,最近美心集團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供應魚翅,這是進步,而且它還經歷了幾個步驟。早前它已公布過不提供魚翅,但後來民間團體WildAid卻向美心示威,指出它雖然菜單上沒有魚翅,但新人如提出要求,酒樓仍是會上這一道菜。美心對此積極回應,稱2020年會完全禁絕魚翅。那無疑令人欣慰,但環顧其他酒樓,大都仍然不動聲色,故它們也肯定有進步空間。各企業只要參考同業,相信都不難找到一些best practices(最佳範例)去加以仿效。
中學神父啟迪環保路
李:談談你個人的心路歷程。你本是工程師,為何會踏上可持續發展這條路?
黎:我關心環保由來已久,中學時我就讀九龍華仁書院,得到剛於上月過身的魏志立神父(Father Naylor)的耳提面命,他當年正是長春社的創始人之一。長春社於1968年成立,是香港最早的環保團體。他推薦我參加長春社的環保營,自此我就關心環境。到我後來做工程師,也專注於污水處理那一類工程,亦是與環境有關。
李:你的公司「低碳亞洲」在2008年成立,一般創辦人都會避開金融海嘯,何況可持續發展當時在商界還未成氣候,為何會有這項創舉?
黎:2007年底我跟莊陳有先生一起帶隊到峇里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並深切感受到環境議題已是迫在眉睫。回來以後我們就跟許多香港企業商談,卻發現他們對這個問題意識不足。與此同時,香港亦沒有這類專業去協助企業。我們成立這家公司,就是希望在香港扶植可持續發展這門專業,務求孕育更多人才來提供這類知識,協助企業發展。儘管看到金融海嘯席捲而來,我們也認為這件事不能再拖。
可喜的是,到了今天我們的確培養了不少年輕的專業人士,而大學也栽培了不少攻讀環保的學生,我們陸續收到他們的應徵信,證明新一代也關心環保,令人欣慰。十年來我們亦協助編寫了百多份可持續發展報告,其中嘉里建設更在今年年初於新加坡獲頒「亞洲可持續發展報告獎」,那亦證明了我們這些年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12月2日題目:香港廠家;嘉賓:凱盈集團創始人林曉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冷戰的歷史 |
上一篇: | 亞洲企業管治如何繼續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