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29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美國遇公私債務共病 板斧有限

筆者在上周「債務周期快終結,福禍難料」的信函,談論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達里奧(Ray Dalio)的新書Principles for Navigating Big Debt Crises,書中形容債務本質就是不斷循環,讓債仔當前能夠花費較多,日後卻必須填氹,藉減少開支還債。

讀畢達里奧的新作,筆者察覺「大重置」發生前,極可能鬧出另一個債務危機,而且危機看來是近在咫尺。

該書中以圖表顯示自1910年起,即使美國債務不斷攀升【圖】,利息開支仍然持平或向下,還本付息成本的增幅不及債務,皆因央行(美國聯儲局)下調利率,以便依靠舉債融資的經濟繼續擴張,直到央行再無能為力(因為已實施零利率),於是去槓桿正式開始。達里奧筆下強調,每個債務周期是不斷的重複,但他分析時並未把退休金、醫療等政府責任等算入其中。然而,政府不把退休金及其他責任列入資產負債表,市民仍預期能領取有關福利。對全球大部分人來說(至少在美國),政府退休金幾乎等於全盤退休計劃,一旦缺乏這筆錢,已經慘淡的退休前景只會更加淒涼。

華府扭轉赤字希望渺茫

截至今年10月,美國政府預算內赤字逾1005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632億美元。筆者認為扭赤為盈希望渺茫,因國會及公眾無意要求政府削減開支,白宮亦未見推出增加稅收的政策。

對於美國政府債務飆升,外界批評聲音不大,皆因過去10年欠債看似無關痛癢,利率及通脹均處於歷史低位,聯儲局大舉買入國債。不過,這些利好因素逐漸有所改變。聯邦政府債務去年利息開支高達2630億美元,相當於1.4%國內生產總值(GDP),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測到2028年,相關開支將暴漲至9150億美元,相當於佔GDP約3.1%。

CBO同時預計到2028年,聯邦政府整體債務(包括預算內及預算外債務)將超過1.5萬億美元。但其預測數據令人存疑。如CBO估算今年政府整體債務增至779億美元,事實上包括預算外債務在內,欠債已升至1.2萬億美元,而且當中並無考慮未來10年出現經濟衰退、戰爭等危機。

縱使CBO作出樂觀預期,它仍指政府債務利息開支將高於國防及其他「酌情」支出的總和。到2019財政年度,政府赤字將超逾1.5萬億美元(假設並無經濟衰退),若衰退浮現,整體債務更將每年至少增加2萬億美元。當前負債已高達23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代中期將累積至30萬億美元;至2020年代末,僅有關利息開支已高達9150億美元。

美國政府不僅面對龐大債務,筆者在「美國會預算靠假設,低估福利醫療開支」的信函中指出,政治英雄在白宮的聯署網頁「We the People」上,除了社會保障及美國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外,還附加各式各樣非債務責任,並作出諸多保證。

以退休福利保證機構(Pension Benefit Guaranty Corporation,簡稱PBGC)為例,讓數以千計私人企業投保的界定供款(defined-benefit,簡稱DB)退休計劃擔保,一旦企業破產或私人退休基金短絀導致DB計劃被迫中止,PBGC必須提供援助,並接管有關退休計劃。PBGC變相承擔了支付退休金的責任,但當經濟嚴重衰退或陷入債務危機,大量企業倒閉,PBGC就不足以應付有關支出,更遑論境況嚴峻得多的「大重置」。

面對危機國會勢必出手

根據2008年金融海嘯的教訓,未來倘面對危機,國會將大掏庫房腰包,即使這可能僅屬空口承諾。國會在金融海嘯期間,通過設立問題資產援助計劃(TARP),但在大型銀行倒下前,這類計劃根本聞所未聞。如果大型國家退休計劃難以履行責任,國會又會否面對壓力,被迫出資填氹?毫無疑問,筆者相信國會將會出手。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Keynesianism)倡導者可能認同,國會的做法未嘗不可,因在艱難時刻,政府本應出手刺激經濟。其實,英國經濟學權威凱恩斯(John Keynes)的建議是,政府應趁經濟增長積穀防飢,儲存財政盈餘,以便能負擔刺激經濟的代價。但美國政府對上一次略有盈餘已是20年前的事,即使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可行,美國政府已經不行。

對筆者而言,達里奧新作的最重要啟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或同時出現。在醫學上,有種令人厭惡的情況稱為共病(comorbidity),即兩種不同的疾病同時影響患者,兩種病可能互有關連,卻要使用兩種迥異的治療方式。例如病人往往同時患上心臟病及糖尿病,但醫生決定療法前,須把兩種病分開評估。

債務大患也會遇到共病情況,舉例說私人企業負債纍纍,當經濟轉趨疲弱,不少欠債過多的企業可能違約,引發重大問題。與此同時,政府債務及無資金準備負債龐大,政客卻向選民作出納稅人難以應付的承諾,又導致另一大問題。兩大患某程度更會重疊,因政府的資金(來自稅收或國債)源於同一批人,他們也往往提供私人貸款。

以上情況早於2008年曾上演,次按及相關金融衍生產品波及商業票據市場。雖然當時市況糟糕,令人恐懼,但有聯儲局及財政部把關,即使經濟狀況令人憂心忡忡,仍無人認為政府會倒下。

那麼,下次債務共病重演,會否同樣迎刃而解?希望如是,但筆者卻有疑慮,因目前聯邦債務佔GDP比率已高出2008年時一倍,加上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規模更大,儲局及財政部的迴旋空間有限。儘管當局可能找到新法寶,惟最終負債依然會達到上限,並可能拖累私人債務市場,步向「大重置」。不過,「大重置」出現前,一個(或更多)規模較細的債務危機可能先發生。

當全球各國政府債務「雪球」愈滾愈大,直至難再滾動時,「大重置」就會爆發,擠出私人貸款及推高利率,對經濟增長絕非好事;要不然當局訴諸「非常手段」處理。然而,不論發生哪種情況,私人債務危機同時出現,雙管齊下將令情況十分痛苦。

況且,隨着累積了龐大債務,私人貸款最終無法負擔,引發「危機」,屆時政府就會動用「非常手段」,譬如國會授權聯儲局買入國債。

威瑪共和國印鈔票前鑑

上述並非瘋狂舉動,日本央行已付諸行動,目前其資產負債表規模相當於本國GDP逾140%。瑞士國家銀行及歐洲央行(ECB)也照辦煮碗大舉買入股票及私募債券,不斷注資入市場,看來沒有後遺症。

或許美國將有樣學樣,但當政客及選民發現可向聯儲局打主意,社會會否有平衡預算的動力?大概不會,直到當局印銀紙把債務貨幣化觸發另一場危機時,大眾才會醒覺。

達里奧在新書詳細分析的其中一個債務危機,來自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德國當時把一戰產生的債務貨幣化,結果經歷惡性通脹。筆者希望問問達里奧是否借古鑑今,借鑑威瑪共和國的債務危機,警告美國政府胡亂印銀紙的後果。

「大重置」後果難料,因為科技開始蠶食職位,這趨勢將如何影響政治環境,仍是未知之數。到底產量上升導致消費產品價格下降,抑或引致通脹上漲?假如是後者,聯儲局會否以加息應對,觸發伏爾克式經濟衰退?在八十年代初,時任聯儲局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藉大幅加息遏制通脹,落重藥終致衰退。國會又會否下令聯儲局把務貨幣化?正如筆者所言,2008年金融海嘯已證明國會及行政機構面對經濟恐慌,將動用一切手段避免承擔痛楚。

可是,政府債務的深淵畢竟須「合理化」,退休人士及領取政府福利者仍預期可繼續享受資助,亦無政治力量夠膽要求削減福利,那麼政府錢從哪裏來?

以野戰拚個你死我活的方法處理問題,選擇有限且手法殘酷。以日本為例,雖然跟美國、歐洲的情況截然不同,卻只管下令央行印銀紙。當美元、歐羅兩大貨幣開始大幅加印,比率遠超2008年至2009年的幅度;同時全球迎來經濟衰退,面對通縮問題,屆時何去何從?答案無人知曉,惟欠債太多,只會人人痛苦。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