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
達里奧(Ray Dalio)的新書好看,極具啟發性。借錢到底是問誰借的?銀行嗎?不對。財務公司?也不對,其實是問未來的自己借。借錢也不一定是壞事,一切取決於時機。信貸周期是世上一切經濟行為的根源,想要致富,最重要明白自己身處周期的哪個階段。
信貸決定經濟行為
中秋節團圓,往酒店吃大餐。表面上看,可能是你今年工作表現特別好,又或者客戶下大訂單。但客戶手頭鬆動,原因是他的客戶也看好經濟。推溯源頭,是央行放鬆銀根。人們借貸,刺激經濟,股樓兩旺,反過來再次刺激消費,信貸和經濟規模於是不斷膨脹。
過去10年便是顯例。金融海嘯後美國聯儲局QE釋出信貸,聯繫滙率制度下,資金東來,進入本港樓市。表面上看,內地貨幣政策是另一件事,但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最後見諸本港零售。先不說內地人來港買樓,惟本港經濟興旺,樓市自然節節上升。這時懂得問未來自己借錢者,到現在早已發財。
既然相信收入增長會比借貸要快,未來一定還得起,那又何妨多借。借錢便似甜吃,令人愛不釋手,每次都要吃到吃不下才停口。信貸很少會剛剛好,永遠都是過多或者過少,所以周期翻起的浪濤,也永遠特別巨大。
金融海嘯之前的美國,便是靠時任聯儲局主席格林斯平不斷放水,才走出千禧互聯網泡沫和9.11陰霾。有好幾年時光,物業好似怎麼買都賺錢,到最後不應該借錢的人也借了錢,信貸遊戲玩不下去,結果便出現金融海嘯。
達里奧認為資產市場崩塌,不是經濟轉差,而是信貸收緊。人們為什麼不願意借錢和消費,是因為對前景轉悲觀。不是某個人或全社會忽然心有靈犀的心情轉壞,而是負債比對GDP比率,已升到某一個水平,想借也借不動了。神奇數字介乎150(如美國)至350(如日本),取決負債在國人還是外國投資者之手,也取決於國家能否操控本國貨幣。
人們對前景悲觀,便會出售股票和房地產。人人都放售,供應多了,資產價格便會下跌。過去三個月的港股,不正是如此嗎?
信貸是一切經濟行為的根源,消費、基建、出口、GDP、通脹、失業率等的起跌,全皆由此而來。一個人的經濟行為,可以由心情決定。一個社會的經濟行為,則由信貸決定。信貸有時是按實際需要增加(經濟擴張初期),只是到後來都是借得太多。到達天花板後,借不動了,變成信貸收縮、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資產價格下跌。
有智慧不如趁勢
那麼現在信貸周期走到哪裏?美國今年開始QT,但市場好像沒甚變化,美股甚至續創新高,但其實美國樓市已經開始下跌。
內地年初已開始去槓桿,加上嚴控外滙管制,過去中國是全球物業的最大買家,但今年英美澳紐等地的樓市已開始下跌,正正便是因內地買家稀缺。其他地方都這樣,香港會是例外嗎?
有說香港物業有一半已供斷,沒有拋售壓力,所以難以下跌。如果按達里奧的理論,一切都是信貸周期決定。信貸緊縮影響經濟,收入減少,租金下跌,影響物業估值。這和房子有沒有供完,又有什麼關係?換一個角度看,若人們對前景悲觀,拋售資產,供應增加也會使資產價格下跌(便似過去幾個月股市)。
投資者便似江河裏的魚兒,聰明不聰明不重要,最緊要知道潮流往哪邊走(有智慧不如趁勢)。加槓桿的時機已過,過了便等下一個機會吧。
補白:達里奧新書網上有免費版,一個周末便看完了。
https://www.principles.com/A-Template-For-Understanding-Big-Debt-Crises-By-Ray-Dalio.pdf
(編者按:郝承林著作《致富新世代2──科網君臨天下》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貿戰恐殃及浦林 忌冒險博高回報 |
上一篇: | 學懂造淡 善用期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