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8月27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賤過地底泥vs老熊變老牛

8月26日,周日。本報「運籌制勝」作者方立祺周六談到,綜觀大局,港股中短線有空間跌,但當長中短線皆落後時,值博率便甚高。引用方兄金句:花開花落終有時,緣分到了,老熊自然有條件變身老牛,10年前美股何嘗不被人恥笑?

老畢就話,要知什麼叫一沉百踩,上網搜尋一下傳媒和論者10年前怎樣說即一清二楚。花旗一蚊雞、滙控(00005)一包煙(10年前香煙零售價不到今天一半吧?)……豈止美股,港股何嘗不賤過地底泥?

對錯何足道哉

嚴格地說,10年前為2008年8月底,離雷曼爆煲尚有兩三周,惟本報另一位作者羅耕其時有篇文章大字標題〈至怕萬一〉,結果搵把尺度都冇咁準,恒指於2008年10月27日以11015.84收市,較美股早了四個多月見底。

在下並無恭維羅兄之意,環球股市當時破局已成,負面評論佔壓倒多數,可是老畢倘沒記錯,「唔怕一萬至怕萬一」並未出自第二人之口。從行文思路也可察覺,作者以尋底心態分析當時港股,從而得出最終底部大概萬一的結論。應讚則讚,測市最忌模棱兩可,講咗等如冇講,只要有價有期有理據,對錯何足道哉?

方立祺周六文中提到,美股於1871至2013年間,經通脹調整後的10年實質年回報最差50次,在隨後1、3、5及10年皆見不俗增幅,平均實質年回報介乎14.5%至20.5%。

這令我想及兩件事:一、在股市賤過地底泥、買股票畀人笑的日子,值博率其實不斷提升;二、老畢日前以〈新興市場有多波動?〉為題撰了一文,惟識驚唔識買冇用,不妨來個「有樣學樣」,一探熊市時投入新興市場有多值博。

必須強調的是,老畢於前文曾指出,自1994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平均6年一「熊」(股市從高位回落至少20%),而MSCI新興市場指數則每兩年就會出現一次熊市,押注EM比投資美股多吃幾倍驚風散。然而,從讀者角度考量,危局中入市究竟可換來多豐厚的潛在回報,才是真正的million-dollar question,今天就來分享一下。

各位或許有個疑問:何以揀1994年?莫非老畢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為求得出某種結論而隨意搬弄數據?非也非也!在下所以有此選擇,主要是考慮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以前,不要說投資新興市場,有多少人聽過EM亦成問題。以香港為例,股民對新興市場初具概念,印象中該由已故大摩元老級策略師Barton Biggs 1993年下半年高呼Maximum Bullish說起。

MSCI新興市場指數雖早在1988年便問世,但相關ETF(紐交所代號EEM)遲至2003年始推出,一般散戶要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效率、低成本地押注新興市場,難度可想而知。以1994年為分水嶺雖出於主觀,可是絕非結論先行意圖取巧,而是最大程度上顧及新興市場可投資性(investability)的歷史進程。

在前文基礎上,老畢整理出MSCI新興市場指數經歷熊市後的1、3、5年總回報(total returns,數字未經通脹調整,跟方兄所引美股實質年回報計算條件不一樣),而買入時間則以該指數從高位下跌20%翌月第一個交易日為準,結果如【表】所示。

別人恐慌時貪婪

歸納起來,1994年至今,熊市中買入新興市場股票,1、3、5年平均總回報分別為20.19%、43.38%及70.97%。然而,表內數字涵蓋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爆發的亞洲、俄羅斯、巴西以至阿根廷金融危機,而在鐘擺的另一端,「金磚四國」(BRICs)熱火朝天那幾年,新興市場則有過非常光輝的歲月,故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前,新興市場回報平均數難免受到相關事件影響。可是,以中位數為參考基礎,熊市中買入新興市場股票,1、3、5年總回報分別為23.02%、17.73%及44.27%,表現依然不俗。

必須一提,上述統計皆假設股市從高位回落20%後即於下月首個交易日買入,而新興市場熊市跌幅往往不止兩成。換句話說,以跌市觸及30%、40%為入市準則,回報便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別人恐慌時貪婪,收穫着實不錯。

或許可以這樣說,新興股市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兩年一「熊」,投資EM最令人吃不消的是市況大上大落,惟往好處想則是買入機會甚多,假以時日又能均值回歸。

執到金都唔識笑

這其實跟價值股與增長股之爭十分相似,據說著名價值投資者Jeremy Grantham創辦的GMO,其自主投資組合重倉新興市場,而美股比重則為零!過去數月瘦身體驗告訴老畢,一周兩三天吃麥皮,對控制體重及改善健康大妙,但一星期吃足七日麥皮,好人都食壞,肚腩不錯像氣球爆了般消失,惟冇厘神氣執到金都唔識笑,體型再fit亦得不償失,何苦來由?

GMO給在下的感覺有點像天天吃麥皮,堅守價值原則過了火,卻又不可能知道均值回歸什麼時候發生,Grantham若拍心口說明年,那麼大師可能已輸到語無倫次,當正自己係「神」。投資跟做任何事一樣,要持之以恒,最重要乃求取平衡,強勢和弱勢股市兼而有之,對把握時機人棄我取其實更有利。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