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17日

習廣思 信筆攻略

排查隱性債務 水緊趨常態化

中國今年第二季GDP增長6.7%,較首季6.8%的增速略有放緩,符合預期,這個放緩程度非常溫和,仍高於全年官方增長目標。數據公布後,滬指【圖1】及恒指【圖2】同步急跌,儘管尾市收復失地,但也反映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深感不安,何以官方落力維護A股,答案大概不難估計。

 

經濟疲弱訊號浮現

彭博經濟學家指出,6月經濟活動數據顯露出的放緩勢頭,較前幾個月更為凌厲,釋放了進入下半年經濟形勢疲軟的訊號。去槓桿對經濟產生了更加沉重的壓力,中美貿易戰開始衝擊衡量出口和生產的早期指標,預示下半年經濟將遭遇更強阻力。

過去幾個月,政策面已經向促增長的方向傾斜。彭博經濟研究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速將進一步下滑,雖然內地政府看上去正推進金融部門去風險,而且貿易戰對經濟構成風險,但若有需要,他們仍有可以支撐經濟的政策槓桿。

上半年,消費貢獻了GDP增長的78.5%,高於第一季的77.8%。這是經濟再平衡過程中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儘管如此,GDP僅是一個極其穩定而缺乏前瞻性的數據,更值得關注的是6月經濟活動數據反映出來的放緩趨勢。

與企業盈利和債務償還能力相關性更高的名義GDP按年增速,從首季的10.2%和2017年首季11.7%的高峰,降到上月的9.8%。名義經濟增速呈放緩趨勢,反映下半年實際GDP進一步放緩,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更加疲軟。

根據經濟活動數據加權平均得出的月度GDP跟蹤指標亦顯示,6月增長率從5月的7%降至6.7%,進入下半年經濟放緩勢頭加劇,釋放更多預警訊號。

社會融資規模遜預期

如果把以上數據與上周五公布的中國6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數字合併來看,得出中國經濟前景更嚴峻與複雜的問題。內地上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18萬億元人民幣【圖3】,低於預期的1.4萬億元人民幣。以上數字的背景是內地傳媒指出,因應國家貨幣與信貸政策微調,定向寬鬆、延遲理財新規下發時間,以及給予國有大行更多的信貸額度同時進行。

從6月份的融資數據看,出於監管層的要求,為支持監管機構的政策指導,會進一步加大信貸的投放,然而政策放鬆效果看來欠佳。該數據還因為過去3年銀行信貸都出現6月峰值的季節性規律,因銀行在季末考核壓力下,企業第二季報披露時間有融資美化現金流的考量。

期內居民部門的信貸小幅減少,但總體而言變化並不明顯,反而企業部門用於資本開支的非金融企業中長期貸款顯著惡化,票據融資一枝獨秀,新增了4500多億元人民幣。

由於城投與房企於2017年一直是銀行表內最大的資金需求方,有擔保有抵押品,現在這兩部分企業融資被管控住,銀行陷入「信貸荒」的困境中。即使人民銀行提出了定向支援小微企業的政策福利,惟風險相對高,優質客戶少,單筆規模細,很難放量放貸,銀行資金都投放到短期票據。

地產熱致債務失控

內地政策在支持中小企的定向寬鬆同時,卻在更加嚴格監管房地產企業與城投平台的債務增長。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稱,一輪由多部門參與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排查已經啟動。

因此,中國經濟問題不是一個政策、放水還是不放的問題,而是過往兩年的地產熱帶來嚴重的經濟失衡與債務失控。內地明顯是在為債務去風險,缺水將是至少未來一年半載的常態。中國又要金融去風險,又要A股唔畀跌,係相當困難,A股還要背負引入外國投資者的任務,是難上加難。明乎此,就會明白內地政府何以咁擔心劣質「獨角獸」會推冧A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