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26日

譚新強 中環看世界

特朗普外交專家解讀美國政局

1992年,美國國務院的日裔政治學家Francis Fukuyama寫了本名字改得很好、非常暢銷的書︰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引來極大迴響。他的核心觀點是人類歷史經過幾千年的意識形態鬥爭,到了最後,自由民主主義全面勝出,連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都被打敗了。自由民主主義已進化成為完美的政治模式,毋須再演變,亦再沒有其他政治模式可以挑戰它。這亦等同宣布美國成為了唯一的超級強國,從過去冷戰年代的兩極對峙,變為全球單極化的局面。

如果是真的,隨着剩餘的「蠻夷之邦」逐漸被教化,可能連戰爭都成為過去式。按照近代民主短短200多年歷史,民主國家之間似乎從來沒有打過仗。這是一個多麼完美、sexy和誘人的概念。但我估計連Fukuyama自己都不相信這個烏托邦童話。

美國的單極霸權確是從1990年起,維持了10多年,大部分東歐國家紛紛申請加入歐盟。有段時間連俄羅斯都似乎走向西方式自由民主,在1998年更被邀請加入G8(至2014年因入侵烏黑蘭而被踢出),經濟上更極相信美國經濟學家Jeffrey Sachs,可謂言聽計從。採用了Shock Therapy,閃電式把大部分國家資產(主要能源和礦產)私有化。但此舉並沒有增加了公平競爭,反而大部分財富落入了極少數的壟斷財閥(Oligarchs)手中。

9.11衝擊美國霸權主義

這個美麗童話到了千禧年後,接二連三面臨各種新的挑戰。粉碎這美夢的第一擊是2001年的9.11恐襲,從此恐怖主義開始威脅全球,極端伊斯蘭本身沒有能力挑戰美國霸權,但9.11刺激美國作出過度反應,不止塗炭生靈,浪費10多年時間和數萬億美元在兩場戰爭上,更重要的是打伊拉克是不義之戰,美國因而開始失去二戰後一直佔有的道德高地,加上移民和難民問題,種下了近年西方民粹主義的禍根。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令世人懷疑整個美元為本位的金融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以至公平性。近年美股不斷創新高,經濟連續增長9年,失業率跌至3.8%,表面上一切美好,其實西方有巨大社會暗湧,QE和零利率等極端手段加劇了貧富懸殊,是民粹主義冒起的另一導火線。

俄羅斯對美國的威脅當然遠比前蘇聯細很多,自從普京2000年上台後,停止靠近西方,有點企圖重建霸權的味道,近年發展起來的網絡襲擊,更成為一種非常厲害的新武器。

中國急速經濟發展更是美國面對的最大挑戰。1990年的經濟規模微不足道,但到了現今,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GDP的16%。對比之下,美國GDP在1990年仍佔全球近30%,現已跌至25%。如無意外,中國應可在7至10年內超越美國。

世界又再逐漸走向多極化,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是在這個錯綜複雜的新局面下當選的。上台已超過一年半,外交、軍事,和貿易等政策的輪廓已逐漸清晰。

早前在紐約跟哈佛商學院榮譽教授Quinn Mills共晉早餐,談得非常投契。他邀請我在夏天去Maine探訪他,但我更有興趣在冬天去Palm Beach探他。他是Mar-a-Lago會員,或者在那裏會碰到特朗普。

Mills很有眼光,兩年多前已看好特朗普,寫了一本書The Trump Phenomenon and the Future of US Foreign Policy。他亦跟好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於2016年大選前,寫了一篇文章Trump's Return to Reagan,讚揚特朗普外交政綱。他認為特朗普在多方面的國防和外交政策上模仿列根,大幅增加國防開支,重振巨大武力威嚇作用,但不會如過去小布殊和奧巴馬年代,隨便介入戰爭和墮入永無幸福的幫別人重建國家陷阱(如伊拉克)。

挑起軍備科技競賽似列根

更重要的是無論硬軍事或軟外交,力量來源都必須是強大的經濟實力,包括重建廣泛製造業,確保國防需要。所有稅務、貿易、去監管和能源政策,都是朝着這目標方向。Mills認為,特朗普並非一個空想家(我擔心納瓦羅是),處事手法實際,重整國勢的決心堅定(之前真的那麼弱?)。

Mills和納瓦羅在兩年前所鼓吹的政策都已逐一出台,特朗普決定每年增加國防開支7%至8%,最近更宣布成立太空部隊(Space Force),把列根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再推進一大步。我詢問Mills教授,特朗普是否想翻用列根這一招,利用軍備和科技競賽,企圖藉此阻礙中國崛起?傳聞美國將宣布加強限制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科技,亦加強限制技術出口到中國。中國又再降準,從市場反應就知道沒用,需要的是加大稅改、開放資本賬和國企改革(需要私有化)等結構性改革,製造大量投資機會。

Mills沒有直接回答中美科技競賽問題,但認為特朗普並沒有打敗中國如此不切實際的目的。就算前蘇聯,他都不認為輸了軍備競賽是國家解體的主因。他認為戈爾巴喬夫懦弱,無能的領導才是亡國的最大原因,葉利欽在權力鬥爭中,要勝利的唯一辦法就是讓蘇聯解體。我明白他的觀點,但並不完全贊同。

在亞洲政策上,Mills指出特朗普已接受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範圍(Sphere of Influence),最明顯例子就是朝鮮,在峰會談判中大幅讓步,在朝鮮並無答應具體無核化計劃和時間表情況下,特朗普率先答應停止聯合軍演,似乎並無跟南韓以至日本等盟友商量。美國更宣布長遠從朝鮮半島撤軍的意向,但在南海主權爭議上,美國無意讓步,近日更增派了戰艦在區內巡邏。

朝鮮是個觀點與角度問題,很多人確認為美國示弱,作出了讓步,但不少中國人亦對朝鮮不放心,憂慮失去東西方緩衝區。唯一肯定的是最大贏家是朝鮮,除提升國際地位外,更有機推進經濟發展。南韓總統文在寅在個人層面上也是大贏家,希望南韓也從此減少受戰爭的威脅。

奇怪的是Mills一直主張美國親俄,事實亦證明特朗普的確是這樣做。即使「通俄門」纏身,在上次G7峰會,仍數度提出邀請俄羅斯重返G8。除卻陰謀論,Mills支持俄羅斯的原因是需要它來幫手打擊極端伊斯蘭,且俄羅斯的國力已在下降,不再對美國構成威脅(美國國防部不贊同)。反過來,如不扶持它一把,俄羅斯或再次分裂︰歐洲部分將極速加入歐盟陣營,中亞部分被伊斯蘭勢力吞併,東亞部分將歸還到中國的勢力範圍。我認為這結果也非太壞,最大問題是核武,數千枚飛彈將落入誰的手中。

破壞西方聯盟做法愚蠢

更奇怪的是特朗普不止親俄,反而經常公開抨擊德國和加拿大等親密西方盟友,指控他們沒有負上應有的國防開支責任;貿易上也不放過他們。我認為特朗普主動破壞西方聯盟是非常愚蠢,最新舉措是退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遲些會否連世界貿易組織(WTO)、北約(NATO),甚至聯合國都退出?這些行為削弱西方軍事、外交、經濟以至文化上的實力。不過,Mills竟然覺得西方聯盟已經過時,NATO名存實亡,除英國貢獻4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外,法國(其實也有核潛艇,但不隸屬NATO指揮)和德國等都是搭便車,完全依賴美國提供免費保護。既然如此,美國不如採取強硬貿易政策,討回一些好處,我認為這是危險歪理。

最費解的是為何美國採取保護貿易主義,誰都知道貿易戰沒有贏家。美國依賴貿易的比例確頗低,只27%,低於中國的37%,更遠低於德國的84%,但輸少並不可當贏,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況且從經濟學來看,美國幾乎不可能減少貿赤。首先這是個多邊問題,美國相對100多個國家都有貿赤,根本原因是美國儲蓄率太低且過度消費,而且並非不公平貿易,這只是蒙騙國民的藉口。因此,雙邊談判是無用的,就算真的能把對中國貿赤減少,這貿赤極可能只是轉移到其他國家,例如越南。再加上大幅減稅,刺激消費,更大可能的結果是貿赤繼續擴大。

但特朗普實在太笨(或有意),絕不會認錯,愈不成功更只會變本加厲,把責任賴在全世界頭上。特朗普自詡為談判高手,上台後已撕毁多個國際貿易、核安全、環保和人權協議,惟他嚴重高估了美國的談判優勢,到現時為止,連一個雙邊貿易協議都未有成功重新談攏,他還好意思拋出全球零關稅的空頭支票,根本無人理會。

短期內美元和美國龍頭科技股如FANG(Facebook、Amazon、Netflix、Google母公司Alphabet),再成為全球資金避難所。近日全球資金以破紀錄速度流出新興市場和歐洲股和債市(黃金和比特幣也是),兩個月內超過500億美元,同期就有也是破紀錄的近400億美元湧入美國股市。不幸必令特朗普誤會美國真的是貿易戰贏家。

縮減美中貿赤只是幌子

這消息令我想到重要的一點,可能特朗普根本無意減少貿赤,這只是一個幌子,真正目的是吸引大量資金投資到美國。除資本市場投資外,增加關稅亦有助吸引外資增加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倘若中美貿易戰打到中方在關稅上加無可加,被迫留難美企在華經營(已經很難),他們可能撤離中國,重返美國投資。

這發展符合美國利益,一來特朗普正想重建美國製造業,帶來的就業機會一般工資和福利都優於低端服務業;二來美國的經濟結構正是太少投資,消費太多,所以就算貿赤不減,只要投資增加,都是好的結構性調整。

但世上無免費午餐,保護主義的危機在哪?最直接的代價是推高美國消費通脹,或導致聯儲局過度加息,帶來經濟衰退。另一危險就是減稅的同時加大基建投資,財赤和貿赤齊齊擴大,亦會推高息口,且愈來愈依賴外資,情況有點像亞洲金融風暴前的泰國。如果外資突然撤走,將引發金融危機。

美國絕不可跟發展中國家相比,美元地位在可見將來仍是無可替代的,所以走資不是問題。通脹和加息比較難說,聯儲局仍在逐步加息,但表明不過度擔憂通脹。最關鍵的仍是生產力,尤其TFP(代表科技運用效率),若投資增加能轉化為提升生產力,那麼通脹就不是大問題;然而,如果增長放緩多年的TFP無法反彈,那麼美國經濟都逃避不了經濟衰退的自作孽。

中環資產持有Amazon、Netflix及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財務權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