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針對近期中美貿易戰升溫引發市場波動,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表示,這屬典型由突發性事件引起的市場超調反應,尚不足以作為市場趨勢性變化的判斷依據。中國有意願有能力維護滙市平穩,至於資本管制,將是極壞情形下的最後一道防線,而非最急迫的政策選項。管濤對路透表示,如今中美貿易衝突才初露崢嶸就極度悲觀,實屬武斷。中國應對貿易爭端升級中國有諸多底牌和底氣,並預計短期內市場看空情緒集中宣洩後,人民幣滙率走勢將會重新回歸經濟基本面。
管濤曾擔任過中國外管局官員,此番表態在某種程度上亦隱含了中國官方對上周股滙重跌的回應。
中美貿易爭端升級引發中國股市和滙率上周走勢震盪,在岸人民幣兌美元(CNY)大跌千點子,滬指當周累計下跌4.37%,並一度創逾4個月最大單日跌幅,再現千股跌停行情。
資本管制是最後選項
「由於市場情緒波動導致的人民幣滙率回檔屬於正常波動。只要市場不要過於恐慌,重現單邊滙率預期,則境內外滙供求有望繼續保持基本平衡。」管濤稱。
但他也提到,當然如果出現壞的情形,「相信有關部門按照底線思維早已準備好了預案」,有意願也有能力運用法制化、市場化手段維護外滙市場平穩運行。至於資本管制,將是極壞情形下的最後一道防線,而非最急迫的政策選項。
對於中美貿易紛爭加劇,管濤指出,以1960年代末打到1990年代中期的日美貿易衝突為例,在日美貿易爭端最為激烈的1980年代中期後,美國對日貿易逆差佔比在1991年還達到峰值60.7%,此後才開始緩慢下降。可以預見,中美貿易紛爭加劇對雙邊貿易的短期影響,鑑於貿易網路及雙方儲蓄投資關係調整的漸進性,中美貿易失衡狀況的改善有限。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第一輪徵稅以及中國的報復性關稅舉措,將於7月6日生效。
人行周日宣布,自7月5日起實施定向降準。分析人士稱,未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融資管道收縮、信用風險頻出、中美貿易衝突升級的國內外大環境下,降準依然可期,年內還有50至100個基點的調降空間。
外儲規模能應付不時之需
對於擁有逾3萬億美元外儲的中國而言,2015年「8.11」滙改後,因為資本外流、滙率貶值,中國外滙儲備曾經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減少。到2016年底,當人民幣兌美元滙率距「破七」、外滙儲備離破3萬億僅一步之遙時,在國內引發了保滙率還是保儲備之爭。
然而,無論從傳統預警指標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標準看,中國外滙儲備都比較充裕。中國5月末外滙儲備為3.11萬億美元,創7個月新低;按月減少142.29億美元,為連續兩月減少。
管濤認為,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標準(綜合考慮了出口、短債、廣義貨幣供應和其他對外金融負債),中國適度外滙儲備規模是1.95萬億至2.92萬億美元,考慮資本管制因素後為1.15萬億至1.72萬億美元。中國現實的外滙儲備規模均在適度規模內,甚至高於上限標準。
他表示,雖然外滙儲備是否夠用不是絕對的客觀標準,還取決於市場的主觀感受。但外滙儲備的多寡事關市場信心,2017年就是因為在國內經濟企穩、外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人民幣兌美元滙率升值,解決了保持人民幣滙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基本穩定的政策公信力問題;結果,不僅滙率穩住了,儲備也保住了。他分析稱,進入2018年,儘管自3月份以來中美貿易衝突不斷,在市場預期分化的情況下,人民幣滙率雙向波動明顯增強。市場逢低買入、逢高賣出的滙率槓桿作用正常發揮,外滙供求趨於基本平衡。
面對不斷升溫的中美貿易爭端,中國應對的籌碼有多少?在管濤看來中國有諸多底牌和底氣,其中龐大的國內市場和持續平穩的經濟發展是應對外部糾紛的根基。管濤指出,對中國來說,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內部。面對中美經貿關係發展不確定的前景,從最壞處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尤其要認真汲取當年日本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貿戰鬥大叫細兩極化 |
上一篇: | 降準難敵跌市 資金持續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