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3月16日

王冬勝 宏觀遠瞻

改革開放40年 碩果纍纍

今年是內地實施經濟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有幸見證中國從農業集體經濟,躍身成為領先全球數碼和消費強國的驚人轉變。

有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自1978年底內地推行改革開放,其經濟模式從政策主導的計劃經濟及出口帶動,轉變為由市場和內需帶動。在過去4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年增長高達10%,是同期美國GDP增長率的三倍。中國的人均GDP從1978年的156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8123美元,並助8億多人脫貧。然而,相比美國2016年人均GDP的57638美元,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若以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出口和擁有最多外滙儲備的國家。中國正積極在全球化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爭取領導地位。這些矚目的成就都有賴過去40年持續不懈的改革,為經濟和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

設立特區吸引外資

農業是國家的經濟支柱。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經濟失衡,中央政府廢除農村集體所有制,改為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再全然為集體勞動。政府成立農村鄉鎮企業,提高了糧食和其他消費品供應,為經濟注入了新動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始拓展國際貿易,允許外商直接投資。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應數1980年成立深圳、珠海、廈門和汕頭經濟特區,不僅是改革的試點地,更成功吸引外資,開拓了以出口主導的經濟模式。2016年中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達到1260億美元,比1991年的43.7億美元,增長驚人。

國企改革旨在擴大企業自主權、減少政府干預、建立市場機制、為更多產業引入私營企業競爭,把行政主導的計劃經濟轉化為價格主導的市場經濟。除此之外,中央政府正加緊步伐精簡國有產業,通過推動國有產業現代化構建具世界競爭力的大型綜合企業。

為履行向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實現於2006年年底前對外開放金融市場,內地在2003年末加快推行金融改革。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服務業成為改革的焦點,措施包括推動銀行股權結構多元化,加強銀行的企業管治,引入審慎監管機制,並將國有銀行轉為股份制銀行。國內主要的證券企業也進行了重組,保險業的改革也取得了進展。

國家企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是改革的另一個重要階段。

過去40年中國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接收國,但現在已成為境外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國。自1999年推行「走出去」戰略,內地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由2000年的不足10億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1700億美元。

資本賬已愈趨開放

中國的資本賬已經愈來愈對外開放。過去40年,國家通過設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以及股票和債券互聯互通機制等渠道,以審慎和循序漸進的方式開放資本賬,允許更多國外投資者參與中國的資本市場。此外,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去年宣布把中國A股納入旗下的新興市場指數和所有國家世界指數(ACWI)。

人民幣國際化也取得重大進展。當前,有超過百分之十的中國貿易以人民幣結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16年10月1日把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的一籃子貨幣後,全球有0.78%的外滙儲備為人民幣資產,總值達850億美元。持有人民幣投資的全球央行亦由2013年的3家大幅躍升至2017年的45家。

此外,中國牽頭成立多邊銀行和多項基金,以支持「一帶一路」這個宏大的倡議,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

這些機構持有數千億美元的資本,以支持部分亞洲發展中國家2016年至2030年間高達26萬億美元的基礎建設資金需求。

消費成主要增長點

消費、創新和綠色是內地改革接下來的三大關鍵。這一改變的成效已初步展現。2017年的最終消費對整體經濟增長的貢獻為58.8%,比5年前上升近4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52%,比5年前高出6個百分點。同時,中國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數碼技術和創新引擎。去年,中國約有7.72億人使用互聯網,數量超過歐洲人口總和。中國的電子商務活動冠絕全球,佔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42%,全球最成功的科技初創企業中,每3家就有一家為中國公司,中國手機支付總額比美國高出11倍。

然而,內地當前的經濟發展仍存在重大挑戰。人口老化問題將衍生龐大的保險、醫療和理財產品需求,需要一個多元化的金融體系來應對。此外,發展可持續和綠色經濟也關係到國家長遠的發展。

總而言之,中國作為環球貿易和投資的主要推動力,將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橋頭堡作用,通過加強區域聯繫,成為亞洲經濟增長的核心。這將助力亞洲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經濟體,估計到2050年貢獻約52%的全球生產總值。屆時中國將會在各個領域中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和經濟體。

作者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