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2月1日

呂梓毅 沿圖論勢

聯儲局今年加息空間被低估

本文見報之時,聯儲局今年首場亦是主席耶倫任內最後一次的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已有結果,如無意外,聯儲局會延至今年3月才開展今年首次加息行動;市場普遍預期,2018年全年將加息3次和累計上調0.75厘;然而,本欄對此有所保留,預料年內加息幅度可達1厘或以上。今期試從多個角度探討這課題。

從利率期貨角度看,市場普遍預期是次息口不會有變動(是次議息會議加息機率只有兩成);若以全年計,市場預計今年加息次數為兩次起、三次止(每次25個基點)。當然,年內加息三次,這與議息前聯儲局利率前瞻點陣圖(dot plot)預測中值水平相若【圖1】。換言之,聯儲局跟市場暫時「達到共識」:預計今年同樣加息3次,把目標聯邦基金利率上調至2厘至2.25厘水平。

是否如此呢?本欄預期年內聯儲局加息幅度可達1厘或以上,箇中原因有三。

一、經濟增長過熱

自2016年中開始,美國(以至環球)經濟便再度進入擴張周期,增長勢頭暫仍未有明顯放緩下來的趨勢,這點可從有前瞻啟示性的美國主要股指成分股綜合盈利表現維持反覆向上找到佐證【圖2】;再者,今年美國將落實執行減稅措施,更可能成為增長已屬不俗的經濟另一助燃劑。

值得留意的是,隨着美國股市持續反覆造好(儘管短期或有鞏固/調整壓力),在正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推動下,經濟表現只會變得更熾熱(過熱),尤其從最新民調顯示,美國散戶入市意欲隨着股市連綿的升浪開始變得積極(見上周本欄),令財富效應對經濟(甚至通脹)升溫的壓力變得更加敏感(見下文)。故此,聯儲局有需要加快加息步伐,抑制經濟過熱的風險。

二、通脹升溫

雖然從最新通脹數據顯示,美國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只有2.1%的升幅,而聯儲局看重的核心個人消費開支增長亦只是按年回升1.5%而已,在在反映目前通脹壓力不大;然而,隨着經濟增長上升周期已進入第二個年頭,通脹是否仍可以保持「沉睡狀態」值得深究。

事實上,美國名義GDP增長多年來的變化跟滯後6個季度(即18個月)的核心消費物價指數有甚高相關性(相關系數高達0.78;註:相關系數愈接近+/-1,代表兩者正/負相關性便愈高),兩者大部分時間呈亦步亦趨【圖3】。由於2016年第二季開始,美國名義經濟增長見底回升,意味18個月後的今天,將可逐步感受到物價上升的壓力。

再者,隨着環球經濟增長勢頭持續,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需求向上,促成商品價格近年反覆回升,這亦勢將進一步刺激美國(及環球)今年通脹。換言之,隨着今年通脹逐步升溫和明顯化,聯儲局有必要和需要加快加息步伐,以防通脹失控。事實上,從某程度可反映市場對通脹預期的打和利率(break-even interest rate)可見,自去年底開始,再次出現明顯抽升的情況,並創去年首兩季以來高位【圖4】,反映市場對通脹升溫開始感到憂慮。

三、股市升速過快

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美股探底後愈升愈有的因素眾多,早年異常寬鬆貨幣政策當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不過,2014年後聯儲局終止量寬,甚至在2015年底開展加息周期,惟似乎對抑制這隻「股市牛」的作用不大;反而,受到隨後企業盈利改善和美元明顯轉弱,加上減稅等財政政策支持下,令美股牛市的壽命得以延續至今,且升勢更有進一步加快跡象。自2015年12月17日,即聯儲局本輪加息行動開始至今短短兩年間,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普500指數和納斯特指數便分別累積上升56.9%、44.3%和51.9%(連股息)!僅是今年短短一個月內,三大指數也累漲逾5%。

正如前文所述,資產價格持續攀升,透過正財富效應會對經濟造成過熱的風險,反過來為通脹升溫帶來威脅。事實上,從多年來標普500指數兩年的變速,跟美國GDP變化關係同樣密切【圖5】,可以預期若然美股升勢進一步加快,今年美國經濟出現過熱風險不是危言聳聽。故此,聯儲局預料有機會防患未然加快加息步伐,以抑制股市、進而經濟過熱的情況。

總括而言,美國目前經濟表現保持相對熾熱的狀態,加上今年稅改政策落實執行,以及股市若然維持較高速攀升,估計年內美國經濟出現過熱,進而推升通脹風險不容抹殺;再者,美國經過持續近兩年的經濟擴張,通脹升溫情況預期會於今年內逐步浮現,在在迫使聯儲局年內貨幣政策變得更鷹。全年計,我們預計聯儲局加息次數不少於4次,累計加息幅度可達1厘或以上。

信報投資研究部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