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6日
港股連升14日後終於斷纜,昨天高開低收,微跌70多點。近日金融板塊表現一枝獨秀,不只建行(00939)和工行(01398)繼續強勁,在陸金所可能於4月「登陸」香港的利好消息推動下,連整固了一輪的平保(02318)都破位而上。金融股包括滙控(00005)和友邦(01299),估值仍然頗低,中長線仍有不少上升空間。問題是除金融外,騰訊(00700)和其他科技股,如瑞聲(02018)等都不再便宜,石油股如中海油(00883)和中石化(00386),和其他資源股如洛鉬(03993)也升了不少。
不少人對通脹仍抱期望,但要小心留意愈來愈多有關叫停PPP項目,以至地方政府借貸違約的新聞。中國一直是所有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如需求放緩,就算美國基建計劃能成功上馬,規模都必定遠少於中國。所以要小心觀察,不可對通脹有太大幻想。
切忌對通脹有太大幻想
美國更已有人開始杞人憂天,擔心通脹重臨,很快升穿多年不能達到的2%目標,迫使聯儲局加快加息步伐,成為牛市死亡的兇手。所以如美國增加投資,但中國放緩基建,結果通脹維持溫和,對股市來說,這就是最理想的goldilocks(不冷不熱剛剛好)場景。
最理想是恒指等到年中才破歷史高位,維持健康慢牛走勢,但現在看來,此牛已幾乎按捺不住,隨時衝破已擋住恒指十年的高位欄杆。美股去年至今破了歷史高位八十多次,已不再是值得報道的新聞,下一次稍有新聞價值的可能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口中的道指3萬點目標。特朗普是位71歲長者,所以還以為最古老但並不合理的道指(價格平均)還有重要性,但當然其實已極少基金經理以此為比較目標,大多早已改用標指(市值平均)。道指受到總統鼓勵,近日表現更突出,主因是大價股如波音、高盛、Caterpillar造好。如美股可以這麼強,十九大後的中國信心爆棚,不要說區區恒指,GDP超越美國都只是時間問題,慢者七、八年,快者五年已到,那麼恒指極速破位,然後不停創新高,有何不可?
我是一個老土的人,仍希望中國股市轉型(A股和港股),能從過去的賭場式快速牛熊穿越,逐漸變成能持續發揮融資功能,服務實體經濟的成熟資本市場。而成熟市場的標誌是就算有短期調整(必須的),就算股災(很難預測),都仍能保持長期上升趨勢,長期ERP保持正數(最好5%至7%,跟美國差不多),亦即是所謂健康的慢牛。
首先要分清楚瘋牛和股市泡沫不是一個等號,可以是兩回事。現時恒指市盈率只約14.5倍,根據彭博數據,2018年預期盈利增長一成多,市盈率就只12.7倍,何來泡沫?美國標指歷史市盈率高達21倍,但因大幅減企業稅,再加約15%預期盈利增長,所以2018年預期市盈率馬上回落至18.6倍,不便宜,但未算超級泡沫。若用耶魯諾獎得主Shiller教授的CAPE(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 Earnings)來計算,標指已到33倍,已超越了1929年大蕭條來臨前的股市泡沫的最高位,但仍低於2000年科網1.0股災之前兩年的40倍以上CAPE。
有不少人抨擊CAPE有不少漏洞,包括沒有把不用利率環境(現在比過去低)的考慮放進去,還有就是在過去一百年,CAPE明顯有一個向上升的趨勢(upward drift),可能跟科技進步導致全球經濟增長加速有關。除此,亦有人認為用PEG比率(Price Earnings to Growth)來衡量股市價值更有意義,現為1.4倍,雖比過去平均高,但仍離2016年的1.7倍歷史高位頗遠。原因亦是科技推動經濟改變,所以用未來增長前景來估計的PEG,比用過去十年盈利來計算的CAPE更重要。誰是誰非很難說,我較中肯,PEG可能過度樂觀,CAPE則或有點過度保守。
連美國很有名的價值投資專家Jeremy Grantham,近日都在報告中指出,雖然多項實在數據(hard statistics)都顯示股市昂貴,但這次他的本能感覺(gut feeling)是更相信美股都仍有排升。按他分析過去類似melt-up(融上),標普最少都能升至3700點,約三分一潛在升幅,需時18個月。如果連美股這條老牛都仍那麼有活力,那麼港股這條又年輕、又便宜的小牛,有多大的升幅和多長的上升時間就更加可想而知了!Grantham對泡沫的定義是「excellent fundamentals, euphorically extrapolated」。意思是推動股市上升的故事非常有道理,但估值被貪婪的欣快感推高至不合理水平。Grantham並非學者,但他對泡沫的分析跟我從前討論過的相若,跟Shiller教授最新的narrative economics(敍述式經濟學)有點近似。
現今推動全球股市有三個主要narratives,包括後互聯網年代、AI及機械人的崛起、特朗普所代表的西方民粹力量的冒起,以及可能更重要的故事(Shiller漏掉)──中國必將成為最強超級大國。這些故事也非完全獨立,都是有關連的,而且製造出來的投資者反應並非單純的貪婪,亦有對中國(西方人角度)和科技的不安感。這些複雜因素結合下的結果就正好是健康慢牛。我也曾嘗試預測美、港牛市壽命有多長,結論是如不加速,美股可再升三年多,才升至歷史最高的44倍。港股現在約17倍CAPE,更可長升四年有多,才升至2000年時最高的29倍,但今次升市的故事比2000年厲害很多,絕對應可把股市推得更高更遠,牛市能再維持超過四年都毫不為奇。
嚴重超買 未來數周或波動
既然已判斷港股不是泡沫,那麼就算恒指升得快一點,瘋牛又有什麼可怕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瘋牛導致波動(volatility)增大,反而令到大部分主動型投資者較難賺到錢。有些人喜歡認叻,自誇在很大波動市況中才能賺到「大錢」,這只是新興市場的必經階段,這些人口中的所謂「大錢」,可能只是數十萬元,以至數百萬元。老實講,就算是數億元也不是什麼大錢,請不要貽笑大方。況且在真正波動的市場,真的能賺到錢的投資者比例必然很低。近日港股已頗嚴重超買,未來數周,建議大家戴好安全帶,市況或趨波動。
第二,瘋牛的最大不好處當然是加速形成泡沫,把最後泡沫爆破點拉前,所以值得分析一下今次升市是否已可被定性為瘋牛。從2016年2月低位至今近兩年,恒指升了約72%,年均IRR約32%,雖不慢,但比起上次A股牛市就慢很多,從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只花15個月,上證指數就已升了160%。1998年至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就更犀利,18個月內納指就已升了近260%!
感覺上這次港股牛市較像從1982年至1990年的日本8年大牛市,升了470%,每年平均IRR約26%,雖快但不可算是瘋牛。當然最後的結果非常差,有點像溫水煮蛙,整個日本變成空前的資產泡沫,不只股市貴,當年東京房地產泡沫更是前所未見的誇張。最有名的誇張例子是如用平均呎價來計算,當年東京皇宮的價值就等於整個美國加州,多麼荒謬!最後結局當然就是資產泡沫徹底爆破,房產跌近九成,日經從1989年底的近4萬點,輾轉跌了18年跌幅超過八成,到2009年才見底,暫時仍不用幻想什麼時候才能重回高位。
暫時港股走勢雖有點似,但結局可以完全不一樣,希望中國經濟成功轉型為較平衡的消費跟投資並重,成功拆解債務增長過快問題,再加逐漸改變人口結構問題。如這些都能做到,股市估值將保持合理,根本不用擔心股災。只求神拜佛,千萬不要見到有人作出維園跟整個紐約市地價的比較!
中環資產持有建行、工行、平保、滙控、騰訊、舜宇、中海油、中石化、Caterpillar的財務權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萬洲炒落後 跌市更吸引 |
上一篇: | 中新控股建金融生態圈具協同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