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月4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稅改兼放寬監管 2018續過肥年

年末至新年期間,經濟學家及投資組合經理都要忙於做年度預測。筆者並不自視為預報員,所以每逢撰寫這類預測信件,都會給予自己額外的壓力。除了找出正影響經濟的宏觀力量,筆者也試圖預測這些力量何時帶來影響。

筆者一直批評經濟學界希望把經濟變成一如物理或化學的「硬科學」,但全球經濟實在太複雜、太受非理性的人類所擺布,經濟學界的野心難以達成。然而,經濟與科學也有相似之處。憶起高中時學習牛頓定律(Newton's Laws)吧?第一定律有關於慣性與運動,除非有外力施加,物體的運動速度不會改變。經濟也差不多,在特定方向運作下,將繼續朝向此方向,直到有東西令其改變,原因不外乎令其運行的力量失去動力,或出現抗衡力量。

筆者的2018年預測仍傾向於維持定律,認為2018年美國經濟仍舊會緩慢但穩定增長,但股市卻未必順風順水。經濟與股市是兩碼子的事,股市將面對嚴峻挑戰,在某段時間更會遭到清算,但筆者不認為這會在2018年出現。事實上,2018年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最後的平靜年,大家都必須善用。

零利率QE或成災難

踏入2018年,讓我們回顧為何會陷入此境況。聯儲局及其他央行為了應付自行引爆的2008年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實施零利率或近零利率政策、量化寬鬆(QE)等干預市場的政策。這些政策可能阻止了更大災難的出現,但成效遠低於理想。不過,基於消費者重組債務、資產價值上升,經濟慢慢向好。

資產價值上升很大程度在於聯儲局迫使有錢在身的人,將錢投資於風險資產,例如股票、地產、企業債券等,引發的財富效應理論上會讓人花錢更豪爽,至少收入最高的20%人口會樂於消費。只是聯儲局的滴漏貨幣政策(trickle-down monetary policy)其實並不管用,抱怨收入不均者其實有理據。即使排除收入最高的1%人口中最富有的一半富豪,例如科技富豪、股神畢非德(Warren Buffet)等之流,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者從聯儲局傾斜政策獲取的得益,仍然可謂有天壤之別。

美國地產資訊網站Zillow的數據顯示,未婚成人同住一屋(double-up household)的情況在各個年齡組別均有所增加,特別在千禧世代問題更嚴重,這代表對於平民百姓,租金實在太高。值得留意是50歲至59歲的年齡組別,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要找人合居,以便有人分擔租金及其他支出。此外,近500萬美國人拖欠學生貸款。要合居一屋又有多稀奇?

經濟及股市上揚,並非人人受惠。現在聯儲局通過提高短期利率,以及當其債券到期套現後,就不再投資於新債券,慢慢逆轉其刺激經濟措施。目前經濟增長幅度仍遠不及過去復甦之時,以上兩種措施會帶來緊縮效應。但為何聯儲局要這樣做?因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憂慮撒手不管,通脹就會扎根,筆者認為他們可能在此犯錯。

筆者認為影響美國2018年經濟的第一大風險是聯儲局做得過火,認為聯儲局預期的通脹很大機會不會出現,其緊縮政策也做得過火、來得太急。坦白說,類似的風險可能出現於歐洲,因為歐洲央行(ECB)亦把其QE大縮皮。在過去數年,全球央行的貨幣刺激政策為經濟注入2.5萬億美元,在這麼多熱錢下,我們真的仍然需要通過減稅或增加基建支出,以便擴充美國及全球的經濟?

此外,央行的量化緊縮政策,將會把廣義貨幣量(M2)增長由目前的4%,減至少於2%。增長放緩可能影響貨幣流通速度,進一步帶來通縮壓力。加息及量化緊縮同時進行,實在是瘋狂的貨幣政策。經濟能否應付2018年的3次加息,而毋須冒衰退的風險呢?筆者認為可能做到。至於全球2018年的QE較2017年縮皮近1萬億美元,這代表什麼?大家無從稽考。

當短息高於長息,就會出現逆向孳息曲線。筆者曾利用孳息曲線預測出對上兩次的經濟衰退。但要留意的是,孳息曲線變平,不代表未來會出現經濟衰退,因為孳息曲線要逆向一段時間,才預示衰退將臨。自二次大戰,持續一段時間出現逆向孳息曲線,通常會在一年後才陷入經濟衰退。對上兩次出現逆向孳息曲線,股市繼續上漲(在2006年漲幅更超過20%),直到大市回落,經濟衰退接踵而來。

聯儲局短期能夠控制孳息曲線,但長期影響力有限。目前聯邦基金利率為1.5厘,一個月期(美元)倫敦同業拆放利率(LIBOR)為1.57厘,12個月期LIBOR則為2.1厘。目前的經濟能應付聯邦基金利率升至2.25厘?筆者認為能夠。

特朗普效應維持增幅

幸而,筆者想起有另一種力量可以抗衡聯儲局的政策,至少能夠在2018年做到,那就是「特朗普效應」(Trump effect)。不管大家是否喜歡特朗普,但新政府做了些好事,筆者認為放寬金融監管、減稅及(可能出現的)增加基建開支,能夠抵消聯儲局的貨幣緊縮政策,讓2018年的經濟發展處於2017年的同一軌道。

共和黨的稅改方案目標是藉削減企業稅,增加美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報章頭條傾向報道稅改惠及上市的巨擘,但筆者認為真正受惠的是中小企,特別是出口商及要與入口貨競爭的商家,減稅有助他們擴充業務,甚至減價。當然稅改不是魔法,筆者不認為未來10年經濟增長率會一直維持於3%。

情況將一如1986年,企業將找到方法利用稅改的漏洞,由C類股份公司(C corp.)轉為小型企業股份公司(sub-S corp.)。美國的收入在1986年大幅增長,但美國公民有突然富起來嗎?沒有,因為企業只是將自己由普通公司變成為合夥人繳稅公司(pass-through corp.),即不必以公司名義繳稅,公司的申報收入大增之餘,實質收入其實沒有增長。現在絕少有sub-S corp.成立,但卻存在有限責任公司(LLC),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報稅方式不同。

現在將有大量較大型的合夥人繳稅公司,再變回一般C類股份公司,因為這是他們玩弄新稅務系統的方法。部分政客也有樣學樣,討論修改稅務系統,讓其所屬選民仍舊享有州及地方稅減稅優惠(SALT deduction)。國會認為將到手的稅收不會出現,財政赤字問題將較預期更加嚴重。

高盛預計稅改將在2018至2019年,讓GDP每年增長30個基點,這是合理的估計。稅改能維持經濟溫和增長,抵消聯儲局的貨幣緊縮政策。但筆者認為特朗普的放寬金融監管計劃亦有助推動經濟。如果筆者的朋友、共和黨眾議員亨薩林(Jeb Hensarling)提出改革金融改革法例《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放寬對小型銀行監管,獲得國會通過,將進一步為經濟注入強心針。監管費用屬於龐大的支出,企業應該把錢用於培訓職員、加薪等項目。

上市公司也可利用這筆錢來回購股份及派息,讓股東獲得更多回報,手頭上有更多資金。這足以支撐股價,維持目前的水平,甚至推得更高。雖然可能不會出現2017年破紀錄的情況,多個板塊升幅20%或以上,但2018年應是股市相當不錯的一年。

筆者假定貨幣緊縮與財政寬鬆將會互相抵消,在這兩種政策之中,筆者對財政較有信心,認為出錯的可能來自聯儲局,政策可能收緊得太多,或者太急,甚至兩者均有。

要發生何事聯儲局才會放慢目前的緊縮政策?預測通脹大幅減少能夠做到,但不肯定會出現。能源價格正上升,食物及房屋價格也不會下跌,要自掏腰包的醫療費用為家庭帶來重擔。目前的低失業率並未大增加薪的壓力,即使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加薪潮將出現。筆者對此存疑,但認為聯儲局今年至少加息3次。

然而,加息一如所料,已引致借款利率上升,特別對浮息貸款(floating-rate loan)及浮息按揭貸款(adjustable mortgage)影響更甚。這代表債仔例如大部分美國人,要有額外的現金支出,要在其他生活所需及服務慳錢。通常這筆額外開支,會由較高的儲蓄利息抵消。但聯儲局目前的低息政府懲罰債仔之餘,並未幫助儲蓄者,只有利於銀行的利潤。聯儲局的緊縮政策帶來的通縮效應更可能高於預期,增加政策出錯的機會。

中國債務危機要提防

聯儲局出錯位居於筆者2018年美國本土政策風險的首位,但絕非唯一的風險。如果歐央行及日本央行選擇跟隨聯儲局,開始從其刺激經濟措施撤資,全球流動性的下跌速度將快於目前的預計。此外,全球也要面對其他風險,例如中國的債務危機、美國向北韓動武,加上最新的比特幣泡沫。然而,即使很多方面有機會出錯,但應該還是可以控制得來。

任何時間都可以出現股市調整,只是最好不在經濟弱勢時發生。筆者認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10%或以上,屬於健康的表現,刺破部分泡沫,讓新投資者買到教訓。況且,筆者視這類跌幅為買股的機會,特別要押注於穩定又肯派息的公司。

更大的投資機會可能是高收益債券,目前這類債券仍未開始回落。如果我們陷入恐慌的市場,認為經濟衰退將至,垃圾債券的收益率將達15%。這類高收益市場帶來的機會,只會每隔15年至20年出現。當機會出現就要排除恐懼,作較長線投資。收益率15%,近50%資本收益,屬十分不錯的回報。

如果大家持有股票、房地產投資,甚至持有比特幣等不穩定資產,筆者建議認真考慮在2018年初拋售獲利,待市場調整,才以較低的價格買回。市場調整不會在2018年出現,但筆者認為不會太久才出現。消費者情緒就是真正的指標,基於不同原因,大眾目前的心情倒是不錯。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