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10月中旬舉行的中共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十九大《工作報告》,在談及經濟改革的部分,提出「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用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言猶在耳,有關政策的跟進工作馬上亦步亦趨,反映中國在經濟轉型的當下,迫切需要技術增長來支持發展結構的穩定轉換。
國務院辦公廳於11月21日發出通知,決定創建「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凡直轄市市轄區和副省級市、地級市,均可申請創建示範區,以加快實施「中國製造2025」,鼓勵與支援地方探索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新模式。
根據通知,政府有關部門會把目前已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區域實施的市場准入制度改革、財稅金融、土地供應、人才培養等有關政策擴展到示範區。目前,在全國共有17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國家在推進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作出示範的區域,發揮引領、輻射和帶頭的重要作用。2009年3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如今中央決定建設「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意味中國推動製造業轉型和升級換代的步伐在積極加速。
產業轉型升級朝三步走
顯然,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不僅是深化改革最重要的一環,而且從目前科技滲透到多個金融經濟領域,並對經濟增長起愈來愈重要的作用,考慮到這些外部因素看,加上靠結構性改革和科技追趕所帶來的生產率增長潛力在可見將來會耗盡,因此推動企業自主研發創新,確實已刻不容緩。
按照2015年5月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將「三步走」實現製造業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以10年為限(2015年至2025年),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進一步鞏固製造業大國地位,大幅提升製造業訊息化水平;到2025年,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全面實現工業化。第三步,到2049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躋身世界製造強國前列。製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距第一步終站的2025年只有8年,時間也相當迫切,要實現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直接的方法是通過創新驅動,以實現產業升級。
利用外部資源創新發展
看深一層,在傳統的創新模式下,企業利用自身的發展基礎和應用研究,開拓創新開發新產品,亦即通過內部的管道和力量,去確保技術和知識產權得到嚴格控制和壟斷使用,據此來維持企業的競爭力。
然而,隨着技術快速發展和日益複雜化,新技術層出不窮,技術的生命周期也變得愈來愈短,研發風險亦告飆升,因而傳統封閉式的創新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要。換言之,在全球化和互聯網廣泛應用下,技術外溢的速度變快,人才充分流動,加上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使企業可以利用外部資源,進行生產技術升級與創新發展。
中國在開放改革初期,依賴國外的直接投資(FDI)和技術流入,中國企業從中取經學習。正如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Gary Herrigel提出,中國製造業技術升級的過程,是從一個對外的單向關係到循環相互學習關係的轉換(見Gary Herrigel, Volker Wittke & Ulrich Voskamp :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Upgrading : Transitioning from unilateral to recursive mutual learning relations ,Global Studies Journal, 2013)。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中國企業目前以更積極的方式,通過資本輸出,直接到技術和創新密集的國家投資,建立海外研發中心,並透過海外併購整合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通過風險投資介入新興產業等,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為己所用。如騰訊(00700)和阿里巴巴在海外建設研發中心和進行併購活動,從中可見一斑。
可以看到,在技術創新、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下,高附加值的產品、商品和服務佔據當前及可見未來國際貿易的主導位置,那些無法實現生產程序優化和提升的國家,勢必無法躋身國際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人工智能自動化、機械人、3D打印技術的應用,正逐步改變傳統製造業的生產方式和競爭方式。世界銀行近日便發表了一份肯定政府功能在推動經濟發展中作用的報告——《遭遇麻煩?製造業導向型發展的未來》(Trouble in the Making?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Led Development,報告可於下列網址下載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27946),一改過往傾向市場功能、不認同政府干預的立場,提出在當前新技術與全球化新格局下,發展中國家注定要重塑製造業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在發揮有效市場作用的同時,政府需要更多針對特定領域或者地區的產業政策扶持。
世銀提3C策略保競爭優勢
報告更為尋求振興製造業的國家提出一個3C策略,即競爭力(competitiveness)、能力(capabilities)、聯通性(connectedness)(報告169頁)。具體來說,國家須透過需要通過改革降低單位勞動力成本,並保證經濟體能為新的商業模式,以及新的合同關係創造有利環境,確保競爭力;在能力建設方面,需要培養工人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同時要加強企業對新技術的吸收能力;在連通性上,須強調商品交易的開放性及其與物流等服務業的協同效應。
照目前發展形勢觀察,中國成立「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為向達致「中國製造2025」所訂下的第一步目標推進。雖然不少中國企業透過成立風險投資基金,到技術和創新密集的國家投資,建立海外研發中心,或通過海外併購整合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以促進集團的生產技術升級。不過,最終還須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這是最根本之道。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康奈爾大學今年6月中, 聯合發布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見http://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gii_2017.pdf),中國國際排名從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報告20頁),成為唯一進入前25名集團的中等收入國家,反映中國在科技研發上已取得一定成績。據報告,中國在研發公司的全球分布、商業企業的研究人才、專利申請量等指標中表現突出,但在政策法規環境、培養創造性人才等方面有待提升,這的確是當前中國的弱項。
總括來說,在當前數碼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的強大技術支援下,度身訂造的定制化生產,發展之勢相當快速。然而,目前內地在這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如何突破技術瓶頸,建立產業集群,形成競爭優勢,是當前重要的政策考慮點。
記得2009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形成新一波推進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目前創建「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在今日科技發展和新技術對傳統製造業的衝擊下,連世銀亦轉而支持發展中國家透過政府制訂的產業政策,來重塑製造業導向結構,可見製造業的生產技術升級,是國家發展興衰的關鍵所在。中國未來要屹立於製造業強國前列,盡快強化自主研發創新的能力,是必走的一步,如今建設「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加速推進步伐,發展動向值得關注。
作者為香港科大商學院管理學講座教授及利國偉商學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高盛聯手掌舵 二虎共存難妥 |
上一篇: | 兩岸城市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