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
報載尖沙咀彌敦道上「吉舖」愈來愈多,當中以柏麗大道為最,「吉舖」比例近一半,有舖位更丟空超過兩年。報道最有趣者,不是有舖位減租也租不出,而是有業主寧願丟空,也不願大幅減租,甚至有反向叫加租的。有錢都不要,業主心裏到底在想什麼?
阿當史密斯的《原富論》指出,有莫不有利己(self interest)之心,業主丟空不是因自負或愚昧,只是不想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做生意不免借錢,做地產生意亦然。銀行估算舖位價值,很大比重便以租金作參考。收50萬元租金一個月,舖位估值隨時過億。減租一半,舖位估值便隨時減半。為了幾十萬,而令資產隨時減值幾千萬。換了你是業主,你會這樣做嗎?
估值不只影響信貸額和銀行會否call loan,亦會影響潛在出售價格。如我是業主,即使零售麻麻,也寧願說未找到合適租戶,而不願大幅減租。已供斷的舖位,壓力固然較輕,拿了去抵押貸款的,更是決不可減。業主或許不是嫌錢腥,而是不想影響信用限額而已。
那麼業主們能如願嗎?零售跌了一年多後,近月終於喘定,但這個數字並非最準確,因為街舖多做自由行生意。過往內地旅客蜂擁而至,街舖租金升得也最急。隨着自由行開放的地方愈來愈多,和海外網購愈來愈容易,未來即使零售數字沒倒退,也可能是本地消費增加,而自由行消費下降。
同樣有關的,是美國聯儲局「縮表」,會不會讓利息上升?低息環境使資產估值上升,相反利息上調的話,資產估值難免打折扣。
QE和自由行支持香港經濟許多年,但世間事物每分每秒都在變化。收租股和本地零售股過去10年是市場寵兒,但投資者應該開始關注下一個投資主軸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
上一篇: | 維穩十九大 內險股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