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9月20日

蔡永雄 神州內外

星港經濟發展數據大比併

雖然香港和新加坡同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亦是區內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兩個經濟體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一樣之處。本文嘗試比較兩者的經濟數據,以求進一步探討兩地的經濟情況。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字,於1980年至2009年期間,香港經濟規模(以美元計)一直超越新加坡,於1980年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規模分別為289億美元及121億美元,但隨後兩者的差距便逐漸收窄,至2010年新加坡經濟規模超過香港,並維持了5年之久,至2015年香港經濟規模重新超越新加坡,而2016年香港經濟規模超出約8%左右。由此可見,在1981年至2016年的36年間,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規模(以美元計)分別擴張了10.1倍及23.6倍。

星實質經濟增長快波動性高

若以本地貨幣計算的話,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規模則分別擴張了15.7倍及14.6倍,反映近年新加坡經濟規模(以美元計)超越香港部分是與新加坡元兌美元滙率升值有關,由八十年代初美元兌坡元錄2.1,一度升至2011年至2014年期間1.25的水平。相反,香港自1983年起便與美元實行聯繫滙率,港元滙率從此穩定於1美元兌7.8港元水平,惟與實行聯繫滙率前比較,港元滙率則較1980年1美元兌5港元貶值了55%左右。

無疑,新加坡經濟規模(以美元計)超過香港部分的原因是與滙率因素有關,但若以兩地實質經濟增長率作比較,在1981年至2016年的36年間,新加坡平均經濟增長率同樣超出香港,前者平均增長達6.4%,而後者則約為4.6%,兩者的差距1.8個百分點。同時,也要注意新加坡經濟在較快增長的同時,其經濟增長的波動性亦較香港為大。在1981年至2016年期間,新加坡經濟曾分別於1985年、2001年及2009年陷入負增長,香港僅於1998年和2009年兩次出現負增長。

兩地經濟結構甚不同

雖然香港和新加坡均是區內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服務業在兩地經濟均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香港可謂全球經濟中一個極端例子,服務業佔經濟增長的比重高達93%,製造業只有約1%左右。香港一向是奉行自由經濟,政府對經濟和行業的干預程度較低,故香港的服務業佔比高企,可謂是其經濟於全球和區內其他地區按比較優勢分工的結果。

從八十年代內地經濟改革開放起,香港經濟便經歷了一次的大轉型,港商陸續把其廠房搬到珠江三角洲一帶,享受當地廉價生產成本的好處,而企業的總部卻大多保留在香港,持續為內地的製造業廠房提供進出口、會計、財務、營銷及設計等服務,令香港經濟逐步轉型為服務業中心。其後,內地經濟進一步發展,對生產性質和消費性質的服務有着更大需求,如九十年代起大量內地企業來港集資上市,以及近年內地企業更為着重走出去,香港進一步擔當內地與世界之間的橋樑角色,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專業、商用、金融,以至旅遊等服務,故香港服務業佔比高企可謂是其與內地和珠江三角洲分工的自然結果。

新加坡與香港的情況不同,前者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故其經濟不能完全按比較優勢來作分工,其政府在國防和國家安全等多方面會有更詳細的考慮,故其在六十年代中期以來便制訂了不同的行業政策,以鼓勵和支持製造業和創新科技等行業的發展,讓其經濟能更多元化。因此,2015年新加坡的服務業佔比只有74%,製造業的佔比則仍有20%左右,而1980年服務業和製造業佔比分別為62%及28%。

勞工和土地制約發展

除了經濟增長和其結構變化外,一個經濟體的潛在增長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生產要素的投入。由於人口增長是勞動力增加的主要來源,1980年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口分別有510萬及241萬,就業人數則分別有240萬及117萬;2016年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口則分別為734萬及561萬,就業人數則分別有377萬及333萬。

過去36年間,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口增長分別為224萬及320萬,就業人數則分別增長137萬及216萬,反映新加坡經濟於期內獲得較大幅的增長,與其就業人數較快上漲有關,這是新加坡實行積極輸入外勞政策的結果,香港則除了超過34萬名外籍家庭傭工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有約9萬多個申請獲得批准,而其他輸入外勞計劃則需要通過嚴謹的審批程序,令部分行業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

另一重要的生產要素投入便是土地。近年香港樓價持續高企,不但受到全球超寬鬆貨幣政策刺激,也受到供應緊張的影響,對市民的生活、營商和創業成本均不利,這是與香港土地面積多年來沒有增加有關,1980年香港的土地面積達1061平方公里,35年過後的2015年土地面積亦只有1105.7平方公里,增加不足45平方公里。

相反,新加坡的新增土地供應則遠高於香港,由1980年的617.8平方公里擴大至2016年的719.2平方公里,多了101.4平方公里,為長遠經濟發展需要提供足夠的土地資源。未來,香港確實有需要積極研究如何擴大自身的經濟規模,以免因為規模不足而失去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機遇。

作者為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