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5日
很久沒有放假了,希望充電後,思路更清晰。過去兩周,雖然我在休假,全球股市卻在加班,MSCI全球指數屢創新高,港股更有點士別三日的感覺。恒指升越26800點,似乎終站穩在26000點之上。建議大家留意白天鵝組合「SWANNS」(三星、Western Digital、阿里、任天堂、Nvidia、軟銀),最近的表現亦非常出色。騰訊(00700)反彈不出奇,但300元確有點超過我的預期,主要是政府暫時沒有進一步抨擊《王者榮耀》和其他網遊。WhatsApp在國內受到某些功能限制,亦成為挾高騰訊的一個藉口。
恒指雖升越我的所謂目標價,其實我非常開心,因為我的全球股票長倉是歷來最高的,連至愛的滙控(00005)都早已突破,年內升至80元的難度不高,再加上仍超過5厘派息,回報將不俗。重中之重是內銀股,工建農中等四大行仍未突破,但如第二季的NIM和壞賬率繼續改善,亦有頗大市賬率被向上重估的空間。
自去年初,我已無數次重複對港股的長期樂觀看法,定性為能維持好幾年的「健康慢牛」(當時很少人用此形容詞,現在經常見到)。此判斷基於三大理由︰(1)當時估值超級便宜,恒指P⁄E不到10倍,近全球最低。(2)雖聯儲局從2015年底開始加息,但全球資金反而重新逐漸流入新興市場。當時發達市場對比新興市場的P⁄E溢價超過6倍,是歷來最高。另外「北水」亦逐漸成為比外資更重要的支持港股生力軍。(3)最重要的原因(亦是我最大膽的假設)是中國能夠控制債務增長過快,同時經濟成功轉型,從固定資產投資變為由更可持續的消費拉動。
樂視屬殺雞儆猴好試點
一年半過後,恒指今年已升逾兩成,由去年初的18300點低位計,更已升逾45%,已幾乎不可算是「慢牛」。可喜的是成交額仍非很高,維持在1000億元之下,更遠遠未到全民皆股(較近全民皆樓,所以樓市較危險),尚未變「瘋牛」。利好因素還存在嗎?恒指的歷史市盈率雖已升至14倍,但仍遠低於美國標指的21倍,料恒指今年盈利重拾增長,市盈率將回落至13倍左右,不算昂貴。港股繼續雙重受惠於北水和外資的流入,我反而開始擔心加速形成泡沫。
最令我鼓舞的是,終於見到中央加強控制信貸增長,且初見成效。M2增長回落至9.8%;更廣泛的社會融資增長上半年穩住在12.8%,雖仍略高於名義GDP的11%,但已遠勝過去數年信貸增長高達GDP兩倍的不可持續情況。另外,監管機構處理各大危企的決心亦值得嘉許,但我仍嫌不夠辣,尚未成功打破理財產品嚴重的剛兌道德風險問題。如不早點處理,泡沫變得更大,當無可避免的爆破來臨時,後果更麻煩。樂視的規模有限,是一個能起殺雞儆猴的好試點,我認為不應拯救,尤其賈躍亭或真的如傳聞中已帶了大筆資金逃到美國。融創(01918)的孫宏斌「仗義」出手,但又同時收購萬達的大批資產,有點過於勉強的蛇吞象感覺。
今年除了是香港回歸20周年,亦是亞洲金融風暴20周年。當年泰銖率先受襲,被迫跟美元脫鈎,導致大量依靠美元貸款的企業破產,國家財政亦陷入危機。風暴繼而席捲全亞洲,受傷最重的包括印尼、韓國、馬來西亞等,最後多國被迫接受IMF援助,但條件異常苛刻,元氣大傷,需時超過十年才能恢復。香港也受重創,聯繫滙率雖能保,但代價是長達6年的經濟衰退和資產價格跟工資的大幅通縮,至2003年沙士一役後才見底。當年大陸的金融系統雖接近完全封閉,但GDP都放緩了好幾年。
當時西方的解釋很簡單,將責任全賴在各國腐敗和過度揮霍的政府和企業頭上,導致過高的經常賬和財政赤字。但如細心分析,當年泰國等東盟國的外貿赤字有限,印尼更有盈餘,但亦避不了危機。當時的核心問題在於很多企業以至政府過度依賴美元借貸,外滙儲備又不足以支撐固定滙率,美元又開始加息,導致熱錢回流美國。
我認為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誘因正是香港回歸,完結150年殖民地統治。英國和整個西方對香港以至全中國和亞洲徹底改觀。他們心有不甘,亦恐怕中國崛起,所以可說幾乎故意製造一次亞洲金融風暴,藉此阻慢全亞洲的經濟發展,其實最後達到了目的。清楚記得當金融風暴剛開始時,有報道不少在倫敦的交易員額手稱慶。到了1998年,俄國被捲入危機,國債違約,開始影響到美國國債,導致後欄起火,出現LTCM危機,外資大鱷如索羅斯等才被迫在亞洲無功而退,此為後話。
現在美元又再開始加息,再加前所未見的縮表,歷史會否重演?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應該很難。首先中國比20年前強大很多,GDP增大了十多倍,連印尼的貨幣比1997年前貶值了八成多,但美元GDP仍增大了四倍。除港元外,其他大部分亞洲貨幣滙率都變為浮動,連人民幣的滙率政策都變得非常靈活。全亞洲的外滙儲備亦增大了多倍,而依賴美元借貸的比例亦大幅降低。所以因外資熱錢流出而導致嚴重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頗低。
內地債務成最大隱憂
那麼真的沒有值得擔憂的問題嗎?當然不是,最大隱憂是中國的總債務現在高達260% GDP,20年前不到100%。但現在全球息率亦比20年前低很多,美元10年債息現在約2.2厘,20年前是6.5厘;人幣10年債息現在3.4厘,20年前5年債都超過10厘;全球政府可說是依賴超低息度日。美、歐,甚至中國央行都企圖「收水」,如聯儲局真的加快加息步伐,縮表又令到長債息口上升,再加如美國能通過稅改,數以萬億美元湧入美國,美元抽高,境外的確可能出現美元慌。
如今中國要擔心的不再是外資撤出,而是更龐大的內資往外跑。短期內此問題似已有改善,外滙儲備連升5個月,再加A股成功被納入MSCI和單向「債券通」,中國已基本成功加入「金融WTO」,對平衡長期資金流非常重要。但要小心一點,如資本賬管得太嚴,將令國內房產泡沫弄得更大。
我暫時認為加息過快的風險有限,主因是特朗普「無料到」,醫改困局拖累稅改和財政刺激方案,GDP和通脹預期愈來愈低,聯儲局缺乏足夠理由加速收緊貨幣政策。按照陰謀論,美國會否再出詭計,故意收水,藉此製造中國債務危機?不是無可能,但要衡量利弊。如美國瘋狂加息,某程度上中國必須跟隨,但人民幣必將貶值,同時再收緊外管。1997年中國尚未成氣候,但西方結果都有點自損三千的味道,現在如再來一戰,恐怕西方將要付出自損八千或更高的代價,不划算。
如今我認為最大的風險反而是「外資」有意無意繼續唱好中國,引誘更多資金(包括北水)加速流入中國,尤其港股,吹起泡沫,慢牛變瘋牛,然後爆破,結果資本市場發展再次受挫,發揮不了重要的融資,去槓桿和增加資源配置效率的作用。
所以我的主觀願望比較奇怪,希望快點出現多些「壞消息」,如中美貿易關係惡化、朝鮮半島變得更緊張(當然不想打仗),以及中央有決心讓一些萬億危企破產倒閉。短期的震盪,將變成攀爬憂慮之牆的梯級,造就長壽的健康慢牛。
中環資產持有騰訊、滙控、建行、阿里、Western Digital、Nvidia、三星、任天堂和軟銀的財務權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道指續挫 恒指5浪逼近阻力 |
上一篇: | 特朗普升市影響漸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