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
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將至,筆者陸續收到內地央媒及重點媒體的專訪邀請,分享自己對香港回歸20周年的觀點。有些專訪已經完成,部分尚未錄製,部分是財經相關的,部分是宏觀的,但是整體方向主要圍繞着香港這20年來的突破,筆者認為香港取得了什麼成就?同時又出現什麼局限?
針對金融領域,焦點主要圍繞着以下四大方向:
1、香港特區成立以後,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廣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這一名詞,而金融和商業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內涵。溫先生你認為香港得以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本身具有哪些優勢?回歸祖國後,這些優勢是否加強了,或是減弱?從市場角度出發,回歸祖國對香港的國際化有何影響?是加強國際化?還是轉為內向發展?
端視互聯互通協同效應
2、與回歸前相比,溫先生你認為香港回歸後在鞏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地位方面是否獲得以前沒有的優勢?20年來,香港是否善用這些優勢,取得了哪些進展?
3、從金融角度來說,你覺得香港作為中國內地與亞洲乃至世界之間的銜接者或聯絡人,20年來發揮了哪些作用?是否還有潛力發揮更大的作用?
4、香港金融業在過去20年來面對過哪些挑戰,未來還可能面臨哪些挑戰?有什麼機遇?
筆者均嚴肅認真回答了自己的觀點,詳細內容待官方報告刊登後,再與各位分享。不過,無論如何,站在國家立場,香港的優勢能否延續將會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特別是目前內地與香港不斷融合,兩地未來的互聯互通如何發揮協同效應亦是另一重點。
互聯互通是雙方面的,存在正面影響亦存在挑戰。上周三穆迪下調中國信貸評級,其後亦下調香港信貸評級。國家信貸評級遭下調,所有國企、民企,甚至香港的信貸評級未來亦有機會被下調,信貸評級下調代表風險增加,無可避免地,國企、民企及港企未來在國際市場上的借貸成本將會上升。
期望中國評級不再惡化
目前中國正處於結構性經濟改革當中,與此同時,經濟及金融正進行去槓桿,資金流動性肯定是受到影響,故此內地的債務及槓桿問題難免出現短期的惡化,但是這不代表中國經濟將進入長期調整的格局,這只是發展中的陣痛,定能熬過的。的確,並非所有中國企業均有國際融資需求,儘管內地流動性收緊,但內地融資渠道依舊是中國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假設中國信貸評級不再惡化,問題是會過去的。
正如能源改革一樣,在經濟的陣痛期當中,中央政府依舊堅持,並在早前發布了《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確定了內地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方向及細節。
在過去,「三桶油」生產、運輸及分銷呈現一體化,肩負起全國油氣管網建設與管理,形成了相關企業對油氣管輸行業的壟斷。以往管道建設招標,很多時候也是傾斜向石油系統內的企業。如果管網獨立,民營企業有機會取得更多管道訂單。
陣痛期仍堅持能源改革
在改革方案中,推進國有大型油氣企業幹線管道獨立,分開管輸和銷售,並向第三方開放,主要是為了活化上游到下游的產業鏈效率。不過,需要考慮的是,若第三方海外原油可以暢通進來,定必對「三桶油」產生衝擊。此外,在保護性開發的前提下,允許符合准入要求並獲得資質的市場主體參與常規油氣勘查開採,將形成全新多元參與的新體系。
其實,內地油氣管網獨立的建議早在去年曾多次提出,中央政府最初建議成立單獨的管網運行公司,但推行起來發現十分困難。當中的大難題就是「三桶油」均不願意割讓這一部分的利潤。原因何在,主要是管網運輸的下游就是「三桶油」最主要的盈利點之一。上游勘探開發利潤低,導致成品油銷售成為三桶油重要的利潤來源。因此若全面開放成品油銷售,「三桶油」所受衝擊難以量化。
平心而論,內地上游開採以及中游門站價格下調的可能性並不大,如果再下調的話,「三桶油」的經營幾乎沒有利潤可言。管網獨立及加速管道投資將推動運輸費用降低,下游燃氣運營商充分受益。
內地結構性經濟改革繼續往前走,香港也正式進入20周年的回歸慶典,深層次看,未來30年香港究竟能為國家發揮什麼作用及擔任什麼角色?答案將會主宰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的未來繁榮及發展。
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