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5月6日

李世鴻 經管錦言

企業需要什麼畢業生?

教育是社會對人及對未來的投資,是眾人關注之事。近日盛傳著名歌手陳美齡是下任教育局局長人選之一,引發香港人對教育改革的憧憬。作為人父的筆者沒有陳美齡把3個兒子送入史丹福的驕人成績,不過可以從自己投身企業培訓十多年的角度,分享企業作為僱主,需求什麼畢業生人才來為教育改革的討論增添價值。

當代的父母為子女選幼稚園,甚至是學齡前幼兒遊戲組(Playgroup)時,已經面對一系列的什麼教學法如蒙特梭利、瑞吉歐、專題研習、多元智能、故事綜合活動等。身兼企業培訓及父母的身份,為讓孩子將來畢業後投身社會,能自力更生並服務社群的出發點,我會反璞歸真,希望均衡培育孩子「德智體群美」的5個領域,而學習的深度是「知明喜行創」。

「德智體群美」到「知明喜行創」

「德智體群美」有其時代的含意。「德」指價值觀或態度,對企業來說,青年畢業生的價值觀或態度多是根深柢固,因此企業常說「我們聘用態度,培訓技能」。視企業文化而定,商業機構或要求雙贏多贏的心態,背後從小培育的價值觀包括知己知彼,互相尊重,互惠互利。企業需要年輕人富抗逆力(Resilience),懂得從挫敗中學習改進,植根的價值觀可能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經一事,長一智」、「屢敗屢戰」等。

「智」指智慧,包含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現代企業需要員工閱讀能力高,能自行理解公司政策程序做法,有問題再澄清。對處理工作上的數理運算,邏輯清晰井然。這方面正是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慧理中的語言智慧和數理邏輯,也是香港教育一般強調的成績分數。企業培訓更進一步要求運用智慧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或在沒有足夠資料下如何求助及主動向有關人等交代清楚。

「體」指身心健康。企業希望年輕入職者身體健康,有體魄完成工作要求,懂得管理情緒及壓力。這說來也不易,孩子除了從小養成強身健體的運動習慣,父母也要培育子女如何正面面對及處理自己的情緒及壓力,而且身教重於言教,父母一般要以身作則。

「群」指群體相處,社交技巧,亦推廣至關心及貢獻社會。工作環境大多需要團隊合作,不過讀書仍主要是個人努力的成果。青年人由萬千寵愛的家庭,踏入職場可能會發現企業很「階級」,充滿權力關係,要看人眉頭眼額,捱罵,被人看不起,很受氣。由家庭到學校,有需要讓孩子早一點走出溫室,參與社會,不論是義工、兼職也好,體驗一下社會百態,亦同時關心及協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美」指藝術、美學,興趣。企業期望均衡發展的人才,多才多藝。我們相信工作生活平衡會令工作生活相輔相成,人亦會身心健康。企業講求靈活創新,員工的所長及才華或許可跟工作配搭而產生新意念和做法。家長、學校及社會亦應重視及鼓勵學生及青年人培養興趣,全人發展。

融會貫通最難能可貴

「德智體群美」是5個內容領域,在學習的過程和深度,企業培訓期望青年能夠「知明喜行創」。

「知」是知道及意識,如年輕人意識到在工作間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明」指深入明白了解箇中的微妙之處,如他們能掌握建立信任關係的有效說話及行為。「喜」是青年人找到熱情與動力去改變,因為有效的學習會帶來改變。「行」指他們主動實踐嘗試,與人相處時,吸取經驗,修正所學。第五步一般是「慣」,原本意思是行之有效而成習慣。不過,現今世界日新月異,企業培訓期望學員學了東西,最理想能融會貫通然後產生創新及革新,因此,筆者改成「知明喜行創」。

永恒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李小龍集詠春、空手道之大成,而融滙自己的哲學概念,自成一家創立了截拳道。常見工作間的例子,包括管理人吸收了數個其他企業變革的例子,融滙自己對宏觀環境的分析,為公司制定新的策略方向。

教育是眾人之事,除了寄望下一位教育局局長之外,家長、老師、學校、孩子、年輕人,甚至作為僱主的企業,對教育及培育下一代均可在「德智體群美」及「知明喜行創」方面,發揮影響力。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