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內地與港澳在現有貿易、投資合作基礎上的模式創新,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假以時日,一定會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引領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並在國際合作和競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城市群一般是指在特定地域範圍內,以一個或多個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三個以上大城市構成,透過發達基礎設施網路,形成經濟聯繫緊密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內地城市化發展規劃提出目標,要把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
區內市場體系最完善
在珠三角主要城市整體規劃的基礎上納入香港和澳門,既是空間範圍的擴充,更是在建立並保持合理的協作和分工關係方面的嶄新探討。與長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雖然以GDP總量計算,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規模不及長三角,但以人均生產總值計,則已超出其他城市群。
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域生產總值達到1.3萬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約1.5萬億美元。該區域也擁有世界級的海空港群,機場年旅客輸送量接近1.4億人次,港口集裝箱輸送量接近7200萬箱。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具有突出的制度優勢。珠三角始終擔當內地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是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市場體系最完備的地區。在此基礎上,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納入城市群後,增添了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完全市場化和與國際接軌的經濟制度優勢。
第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具有產業集群優勢。珠三角已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隨着港珠澳大橋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珠江口西岸城市群與港澳地區的融合進一步深化,珠三角區域一體化將進入全新發展階段,形成具有高端、開放、創新特點並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灣區經濟新形態。
共同打造完整產業鏈
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中,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等主要城市各有側重,可以加強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完整產業鏈。
香港作為區內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培育了金融服務、旅遊、貿易、物流,以及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等支柱產業,同時擁有對接國際的法律、營商環境和大學資源等深厚積澱,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澳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也是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可以進一步豐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經濟結構,增加城市群產業鏈的多樣性。
廣州和深圳是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深圳亦具有科技先行者的優勢及對發展高技術產業的堅持,在高新科技發展上具有領先地位。廣州則擁有省內重點大學和省級研究機構,珠三角地區亦有完善的製造業產業鏈,背靠龐大的內地市場,逐步從勞工密集型加工區域,轉型為創新驅動的製造區域,成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非常重要的腹地。
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將進一步推進粵港澳經濟融合;一方面,主要城市可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打造創新科技產業鏈,包括合作進行科技研發、知識產權保護、科技融資等金融和專業服務,以及科技產業管理和運營模式創新;另一方面,將進一步推動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在現代服務業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現代服務業基地。
發揮廣東自貿區和前海、南沙、橫琴的政策優勢,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產業融合,並在實現粵港澳深度合作前提下加強對外開放,以負面清單及備案制度簡化外商投資管理。
目前,香港可通過CEPA優惠政策在製造業相關服務、電信服務、金融服務、法律服務、技術測試和分析服務等方面更快一步進入內地市場,加上廣東自貿區的對外開放政策,以及在CEPA框架下深化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措施,將進一步擴大香港企業進入廣東以至整個內地市場的空間。
廣東自貿區亦重點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積極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有利於提升香港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地位。同時,香港是內地企業(特別是粵企)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的首選商貿平台,隨着廣東自貿區積極引領珠三角地區走出去及轉型升級,有關發展趨勢將為香港服務業帶來更多機遇。
而且廣東自貿區規劃不同措施,以推進粵港澳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並加強聯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經濟的貿易往來,有利於香港鞏固作為亞太地區的貿易及航運樞紐地位,並繼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和融合。
總括而言,今次把香港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表明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未來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亦着力加強內地與香港的交流合作,以支持香港發揮獨特優勢,提升自身競爭力。因此,香港各界應抓住機遇,做好與國家戰略的對接,找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交滙點,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為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環球資源利好勢頭持續 |
上一篇: | 再通脹浮現 銀根收緊緩 |